《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古代,最残酷的战争莫过于攻城战了,古人形容攻城战用了“蚁附”两个字,就是人像蚂蚁一样爬上去,然后又被敌人像捏死蚂蚁一样打了下来。 古时候的名将如姜太公、孙武、孙膑、韩信、诸葛亮这些人虽然进攻的敌人都有城池,但是他们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避免攻城战,而是寻求“运动中消灭敌人”,直接在野战中把敌人消灭,因为攻城战的损失太大了,一般情况下都是得不偿失,为名将所不取。
但是打仗毕竟是一件迫不得已的事情,有时候的条件没有那么好,为了达成目的,即使是蚁附攻城,也要去打,这时候攻城器具的准备就很重要了,弓箭、盔甲等常规武器自然不用说,最主要的还是“云梯”。 我们经常看到电视剧里面的攻城场景,数万士兵在下面依靠云梯往上面爬,而城池上可能只有几千士兵,在上面扔石头,射箭,倒“金汁”,或者直接把烧得滚烫的油倒下去,还有的则拿起短兵器把好不容易爬上来的士兵给杀下去。 不过比较奇怪的是,为什么很少看到电视剧里面守城的士兵直接把敌军的梯子推翻呢?推翻了梯子,敌人上都上不来,岂不是更好?我觉得,这其中至少有以下三个理由,让守城的士兵根本不会去推翻梯子——守着梯子打才是最佳选择。
1 不推翻梯子,能最大限度杀伤敌军 一般敌人准备好攻城,他的军队至少是守城军队的数倍,兵法曰“十则围之”,所以对于在攻城战中的攻守双方,但就兵员数量对比来说,守城的一方肯定是弱势的。所以很多时候攻城的一方如果聪明一点儿,他不会很着急的去找守军厮杀,而是把守军围起来,慢慢的消耗守军的粮食和人员,一旦守军消耗殆尽,那么城池就可以不攻自破。 如果遇到了攻城一方拼命的蚁附攻城,守城的一方第一想法是什么?赶紧抓住机会尽可能的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这种别人在底下爬,自己在上面打的打法优势太多,只要努力坚守,就能一直大量的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为守城一方后期争取更多的机会。 如果这个时候,你把梯子推翻,最多也就是让爬得高的人摔伤而已,他们的绝大多数有生力量并不会消耗,如果他们醒悟过来,换用这些有生力量去走地道进攻、偷袭、或者诱敌出城等其他方法攻城,那么对守城一方来说,这比用云梯攻城要危险得多。
而如果不推翻云梯,那些底下的将军看着有不少人都爬上去了,心里就多了一丝侥幸,杀红眼了的士兵看着自己的兄弟一个个死去,也就会更加奋不顾身地冲上去——实际上只是增加更多的无谓的牺牲。 对于守城一方来说,这才是最大化杀伤敌人有生力量的办法。 2 去推梯子,会变战术优势为劣势 在攻城方爬梯子,守城方射箭、扔石头的情况下,相当于攻城方把自己的完全置于一种承受攻击的劣势地位,而守城方则完全处于施加伤害的优势地位,所以说这时候守城方拥有巨大的战术优势,他们把自己遮挡好,冷不丁的就往下面扔一块石头或者放一支箭,绝大多数情况下敌人是“应声而倒”。
然而这个时候,如果守城方需要自己站起身子或者伸出手来去推翻敌人的云梯,那么在下面观望的敌军就可以对守城方进行施加伤害了,而去推云梯的士兵却一时间完全不能对攻城方施加伤害。而且由于守城方一般人数上处于劣势,这时候如果派出专门的人去推云梯,一定会减少守城方的火力强度,敌军趁此攻上城楼的概率也就大大增加。 所以守城方一定不会放弃坐在城头收割敌军的机会而去冒着更大的危险去推翻云梯。 3 云梯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好推翻 实际上很多电视剧在拍摄云梯攻城这个场景的时候是对云梯进行了简化的,其中有的简直简化到了完全不像云梯的地步,比如有的电视剧里云梯就是搭个梯子放上去往城池上面冲。如果真的是这样的“云梯”的话,我相信守城方一定会去把它推翻的——因为太好推了!
几个人那个竹竿或者铁杆远远地站着把这个梯子一切,重心偏离加上上面还有很多人在那里摇摇晃晃,一下子梯子就会倒下去,摔也要摔死不少人。更不用说这样一个长长的“云梯”,放上去都不容易,守城的一方完全可以用个长杆和攻城方举起来的梯子相互抵触,由于攻城方的梯子很长(城池最起码也有七八米高,梯子是斜着搭,至少10米),根本不好受力,梯子能不能够在守城方的干扰下放下去都是一个问题。 然而真实的云梯并不是一架简单的梯子。 杜佑在《通典》中记载: “以大木为床,下置六轮,上立双牙,牙有检梯,节长丈二尺有四,桄桄相去有三尺……有上城梯,首冠双辘护,枕城而上,谓之飞云梯。” 实际上云梯根本就是一辆体型庞大的战车!它下面有车轮可以方便的移动,而梯子本身也往往有机械结构可以对其高度、倾斜度、伸出的长度进行调节,这样复杂的机器在古代比较落后的技术情况下,它的重量是非常重的。如果守城将士真的要推翻云梯的话,恐怕不得不派出几百人来一起推动它了——但是也未必推得动。
而且在守城方推云梯的时候,攻城方完全可以移动云梯,使得守城方够不着,那么推翻云梯的努力就算是白费心机了。
因此从这三方面来看,守城将士是绝对不会去冒着风险做推翻云梯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的,守着梯子收割敌军才是最佳选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