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上甘岭下的父亲和六个孩子

李德生6个儿女如今在哪?长子成就卓越,次子是将军,女儿是军医

说真的,有些人的人生,好像天生就不是按寻常路子走的。你看李德生这个人——上甘岭的主将,后来是开国少将、上将,两大军区司令员。站在那个年代的风口浪尖上,战火纷飞,命运齿轮转动得太快,他偏偏每一步都没走歪。这就好玩了:是运气?是骨子里的倔强?还是说,他那一身军人的气场,早就埋下了什么种子?

但这些“头衔”只是一道明晃晃的光,在他身后还有几道更温柔的影子。想象一下,1940年代那个冬天,李德生也不过是个年轻士兵,风吹脸麻、鞋底磨破。日子冷得透骨,战友身边一个个倒下。他很少说废话,对家人只字未提自己的苦。他认定的路,哪怕前头是刀山火海,也是一脚轰上去。

李德生6个儿女如今在哪?长子成就卓越,次子是将军,女儿是军医

这算是那个年代很多人的共同记忆了。李德生说自己是革命家,其实也是底色没变的穷孩子。土地革命时,少年时的他,甚至还得忍着饿肚子,蹭顿饭都觉得亏欠家里。后来兵荒马乱,参加抗日,下过窑洞、钻过泥沟。当了军官也没觉得自己多厉害,家里信写得极短,最多关心老婆最近菜价有没有涨。

说来有趣,他自己那一身硬骨头,家里却是六个孩子,各有各的主意。老大李和平,老二李南征,老三、老四、老五李远征、李雅雅、李晓沪,还有最小的李优优——名字听起来各自带风,背后其实浸着父母的心力。

李德生6个儿女如今在哪?长子成就卓越,次子是将军,女儿是军医

家里气氛倒也挺像军营。你想象一下饭桌:李德生沉默寡言,曹云莲从不多嘴,孩子们闹腾但都识分寸。其实每一个孩子出路都不一样,外人看着说“将门虎子”,又好像都有点遗传了“愿为国分忧”的那股劲儿。李和平穿上军装上前线,李南征去军校带学员,别人都说这叫父辈影响,其实可能只是家里那碗饭吃冷了,谁都想着不落后。

比较夸张的是,除了最小的李优优全家女儿几乎都钻进了医院当军医——这一家子,连家里吃饭都像战备集合。倒是李优优,文气些,冒出个学法语的念头。父母没反对,甚至还挺支持。别人家都怕小女儿走捷径,李德生夫妻却觉得,老来得女能有点不同也是缘分。李优优后來真去法国留学,人说她是将门之后,其实她会不会觉得压力大一点?没人晓得。

李德生6个儿女如今在哪?长子成就卓越,次子是将军,女儿是军医

家里故事多。长子李和平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打拼,硬是从普通战士走到副师长、转去总参,总装备部。后来成了杂志社的编委主任——其实也算干了许多行当,脾气倒是越来越像老爸。李南征也不一样,专心搞军校,走学者路子,半点不沾显耀。不知谁说过,“当兵容易,成名难”,其实这两兄弟反而都悬着一股子倔劲。

至于女儿们,军医的生活也不是铁饭碗,天天面对伤员,精神压力大,谁又能说不是种奋斗?估计也常想父亲当年上甘岭的残局,想着“不让老爸担心,就得自己把关”。这种家风,好像多少有点“侠气”,又一点点温情。

李德生6个儿女如今在哪?长子成就卓越,次子是将军,女儿是军医

说到李德生的妻子——曹云莲,名字普通,经历不简单。农村出身,后来参军,坚持到八路军129师做医疗员。有点像那些老电影里的女主角,脏兮兮一身泥,能冲在前线救兵。事实上,她后来也混到师职军官,日子过得惊惊险险,但家信里总是报喜不报忧。夫妻俩,谁也没叫苦,连孩子们都习惯了“吃得苦中苦”,什么满嘴甜言蜜语从没听过。

外人也议论,怎么家里六个孩子有五个都跑去军队、军医?难不是爸妈硬逼的?其实没那么简单。有些决定不是一句“党和军队养育了我们”就能解释的。兴许是圈子里,从小就浸着一种气味,脾气、格局都顺着这条线长。小女儿李优优也许是例外,但父母采取放养,不参与太多。有时候,老来还真有点慈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尤其看着小女儿读书远行,估计曹云莲在家晚上下棋都要多想几句:“这孩子会不会想家?”

李德生6个儿女如今在哪?长子成就卓越,次子是将军,女儿是军医

可无论哪条路,父子两代,李德生和他的儿女们,都还是把一辈子搭进了时代的洪流里。军人不容易,尤其是那个火烧眉毛的年代——你说他们是英雄,其实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被捧在天上。李德生的孩子选军队,也许不是为了继承父亲的荣光,而是某种自发的责任感,“守住阵地”也有家庭和血缘的意味。

说了半天,上甘岭还是绕不开。那是真正“血洗战场”,死人堆里冒出胜利的味道。李德生作为十二军主将,其实不是最风光的那个,却真正在生死关头顶住了压力。前线炸得一寸不剩,工事全毁,士兵围着高地死磕,道上一把扛过来,一把扔出去。四十三天里,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在那儿杀疯了,美军冲了上来,李德生的兵却一拨拨顶回去。最后阵地没丢,胜利是捡的,也是拼来的。

李德生6个儿女如今在哪?长子成就卓越,次子是将军,女儿是军医

十二军其实被人忽略了,十五军是前期主力,出了黄继光这样的英雄。可要不是十二军及时补位,老阵地真就保不住。那时前线只能靠人头逐个填,李德生后背的汗和泥浆混在一起,脸色铁青,嘴上也不含糊。盟军三天两头猛攻,志愿军守成血窟,真不是给电影加戏。坊间流传一句话,“十二军是胜利的保证”,估摸着是因为在这该塌的时候没塌——即使外界看不见,传到家里也只有一句:“阵地还在。”

上甘岭后,李德生后半生做了不少事情,职位升得高。但不管是沈阳军区还是北京军区,他在家里依旧穿旧衣服,老婆还是忙个不停,六个孩子各有各的折腾。外头的岁月千头万绪,家门里却照样煤灰扑脸。

李德生6个儿女如今在哪?长子成就卓越,次子是将军,女儿是军医

翻来覆去说,其实人活着就是那么回事。钢铁意志和温柔亲情,打仗时能顶,回家时能聊。李德生的一生是时代的缩影,也是无数平凡家庭的影子——孩子跟着走,太太陪着看,他自己能把家国放进一只方寸心里。

有时候想,到底那一代人的坚守,是因为信仰,还是因为家庭?他们是不是也曾在夜里犹豫过,替孩子做选择?或者,每次想起乱世中守住的一寸高地,心里就觉得,那些流过的汗和血,全变成家里热腾腾的饭菜气,能传下去。不管外头有多冷,这个家,总是暖的吧。

李德生6个儿女如今在哪?长子成就卓越,次子是将军,女儿是军医

你说李德生是英雄,是父亲,是丈夫,是时代的符号,可他自己会怎么想?也许,他只想安安静静地坐在窗边,看孩子们各奔其路,偶尔想起战场上的硝烟,叹口气。日子流转,人来人往,里头到底是家,还是国?我也常常想不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