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场合遇到孩子吵闹,不少人都会有过一丝烦躁。
但这种情绪在韩国却演变成了极端的社会现象。
咖啡馆、餐厅门口明晃晃贴着“儿童禁止入内”的标语。
连图书馆、植物园这种本应包容所有人的场所,也把孩子拒之门外。
更让人意外的是,超过70%的韩国成年人都支持这种“儿童禁区”。
甚至有人觉得“不让孩子进没什么问题”。
明明是新生命,为啥在韩国成了“不受欢迎的群体”?这背后藏着韩国社会解不开的疙瘩。
儿童遭排斥,孕妇也受气
韩国的“厌童”不是突然出现的,2012年的一件事成了导火索。
当时有位家长没看好孩子,孩子在餐厅里乱跑,不小心被服务员手里的热汤烫伤。
没想到这位家长不仅不反思自己的问题,反而把视频发到网上。
指责餐厅管理不善,引发了对餐厅和服务员的网暴。
直到餐厅放出监控,大家才看清是孩子自己乱跑导致意外。
之前的同情瞬间变成不满,对孩子和失职家长的吐槽越来越多。
从那以后,“儿童禁区”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到2023年,谷歌地图上标注的韩国儿童禁区还有451个,光是济州岛一个旅游地就有80多个。
更离谱的是,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直接禁止16岁以下孩子进入。
国家植物园2020年也加入了“禁童”行列。
景区老板宁愿少做带娃家庭的生意,也不想因为孩子的吵闹影响其他顾客。
韩国政府其实早就意识到这是歧视。
2017年就呼吁商家别把“经营自由”放在儿童福祉前面,但根本没人听。
2021年,韩国议员龙慧仁刚结束产后休假,推着三个月大的婴儿想进咖啡馆,照样被拦在门外。
不光孩子受排斥,连怀着孩子的孕妇在韩国也不好过。
根据韩国保健社会研究院的数据,近44%的孕妇在职场里会听到负面评价。
还有25%的孕妇遭遇过调岗、解雇或者晋升被卡的情况。

压力大到什么程度?全球产后抑郁率平均不到18%,但韩国有些地区能达到40%。
患病率显著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几乎每两个产妇里就有一个受抑郁困扰。
育儿成本高到离谱
为啥韩国人对孩子这么“不包容”?说到底,还是“养不起”的焦虑在作祟。
在韩国养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烧钱”。
两岁以下的孩子,平均每个月的补习费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7493。
可能有人会问,学龄前孩子补什么?答案是英语。
韩国90%的家长都想让孩子考医学院,虽然幼儿园学不了医学,但英语必须从娃娃抓起。
韩国甚至有专门针对学龄前儿童的英语测试,叫SR。
只有考到高分,孩子才有机会进名校小学,还分4岁和7岁两个测试年龄段。
补习费只是冰山一角,把一个孩子养到18岁,总花费在人民币230万。
对普通家庭来说,每个月的补习支出就要占家庭总收入的35%以上。
相当于夫妻俩一个人半个月的工资都要花在孩子补习上。
这么高的成本,让不少家长直接“摆烂”,甚至有人不给孩子上户口,逃避育儿责任。
这些没户口的“幽灵婴儿”,一辈子没身份,不能上学、不能工作,连基本的社保都没有。
根据韩国保健福祉部的数据。
2015到2022年,有记录的“幽灵婴儿”就有2236个,其中34人确认死亡,782人下落不明。
恐弱情绪引极端事件
养不起的压力,慢慢变成了对孩子的排斥,甚至衍生出“恐弱”的社会情绪。
对不如自己的弱势群体,不仅没有包容,反而充满抵触。
这种情绪下,韩国出现了不少让人揪心的极端事件。
2023年的“水原冰箱案”震惊了整个韩国。
一位母亲连续两年杀死自己刚出生的女儿和儿子,把尸体藏在冰箱里,一藏就是四年多。
同年,庆尚南道还有一对年轻父母,把婴儿勒死后抛进河里。
更讽刺的是,韩国人对孩子冷漠,对宠物却格外上心。
2022年,韩国宠物狗和宠物猫的总数超过1500万只,差不多和韩国儿童数量持平。
宠物医疗、美容、保险甚至殡葬行业都火得不行。
连宠物心理咨询、宠物瑜伽这种小众项目都有人抢着做。
2024年数据显示,2023年宠物市场规模为4万亿韩元,约210亿人民币。
预计2027年增至15万亿韩元,有学者说,用不了多久,宠物市场规模就会超过婴儿消费市场。
一边是对新生命的漠视,一边是对宠物的追捧,本质上是韩国社会的焦虑在转嫁。
年轻人自己不敢生孩子,也没精力包容别人的孩子,只能把情感寄托在不用承担巨额养育成本的宠物身上。
韩国的“厌童”从来不是简单的“讨厌孩子”,而是高成本、高压力下的无奈选择。
生育率一年比一年低,2023年总和生育率只有0.72,意味着一个15到49岁的女性平均生不出一个孩子。
而越不想生,社会对孩子的包容度就越低,形成恶性循环。
政府花了十几年、几千亿美元刺激生育,却没解决最根本的“养不起”“容不下”的问题。
对韩国人来说,不是不想爱孩子,是现实让他们不敢爱、不能爱,这种死结,恐怕还要缠很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