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山河,源远流长。

鸾翔凤集,群星闪耀。

他们的出现,对中华文化的塑造、历史进程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三晋大地上,他们的故事历久弥新。走进山西名人故里,探寻历史人文印记。今天为您讲述的是——任举故里。

文瀛湖畔,水泊寺旁,留忠烈碑铭

“从云冈石窟出来时已为傍晚,向北折向方山,由于前期准备不足,致使绕了数十公里山路,最终访古计划未曾成功。次日的大雪破坏了所有行程,在茫茫雪原中走到文瀛湖水库边时,误以为到了代藩九陵所在,便停车问当地人,无独有偶,当地人都给我指向湖边的一处林地。

向着所指方向走去,树林间,三座墓冢出现在眼前,部分所剩石构件立于原址,显然是修复过的模样,还有座新立的石牌坊立于墓前。”这是一位网友在2009年游览大同时记录的内容,文中所指的墓冢中,最大的墓就是任勇烈的墓。

任勇烈墓位于距离大同市约80公里的大同市城东水泊寺前,在那里还有“任举墓神道石雕造像”存立,乾隆皇帝御赐碑文、石兽并存,包括石人两件、石马两件、石羊两件,石虎一件,戎碑两件。

任勇烈原名任举,清代将领,字汉冲,谥勇烈。大同人,生得赭面长髯,素怀忠义,才勇过人。关于任举的故事,如今能找到的记录并不多,但是却得到了清朝乾隆皇帝的感叹:“胆略过人,才可大用,惜知之晚。”并且,乾隆皇帝还为任举亲赐了祭文、御赐了碑文。

任举17岁时,应募为兵,雍正二年选为武进士,授陕西榆林守备。因从征巴里坤有功,升任宁夏都司、固原游击。

乾隆十一年固原发生兵变,任举单人匹马收集未变士兵,与之对峙,追捉抢劫市商之乱兵,砍杀攀垣登城之叛卒,变兵惊溃,兵变得平。此时就有了前面提到的那一句,乾隆赞叹他“胆略过人,才可大用,惜知之晚。”

乾隆十二年四川土司作乱,任举率军从征,巧设埋伏将敌击败。任重庆总兵,攻打昔岭,连克城卡、碉楼200余座。攻石城,令士兵伐木以挡枪石。攻木城,城上枪炮射伤其右足、左手,犹越战越勇。不幸被鸟枪穿胸,扑地喷血,大呼报国而绝。总兵哈攀龙冲入战阵,负尸以还。任举战死于金川后,乾隆“阅疏为泣下”,并谕:“举忠愤激发,甘死如饴,而朕以小丑跳梁,用良臣于危地,思之深侧”。命视提督例赐恤,加都督同知,谥勇烈,祀昭忠祠。以示厚爱之心。并于大同城东十里之外,水泊寺前赐茔地,御赐祭文、碑文(今碑尚存)。荫其次子承绪为官,其弟凤由守备超擢参将,后又升副将。任举的次子任承绪于12岁补博士弟子员,乾隆二十六年以父勋授巡捕京南营千总,后升任北营、西营守备。

如今我们能找到的资料看到,《清史稿》中有《任举传》,上世纪20年代曾出版的《任勇烈公遗集》如今也只能在网上看到几张图片。大同文瀛湖附近的水泊寺村,也就是任勇烈墓所在之处是大家能最直接“看到”任举存在过的地方。文瀛湖是大同历史文化与自然文化融为一体的珍贵资源。《大同县志》记为“文莺湖”,俗称“小东海”。《大同县志》卷一载有文莺湖图,图中湖水芦苇间小舟飘游,水鸟嬉戏;方形高台上的房舍别墅倒映水中,湖畔柳树依依,一派诗情画意。

任举墓所在的水泊寺,地名来源也和文瀛湖有关。水泊寺是一个村,水泊寺村在清朝前叫水泊村,那时这里只有几户人家。村子的周围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泊(水塘),一些外乡人为了好记,就把靠近湖边有着大大小小水泊特征的村庄叫做水泊村。在以后的岁月里,文瀛湖的湖面渐缩,村子周围出现了大片的湿草地。外乡的刘姓、吕姓、何姓等户逐步迁至水泊村来开垦购买的土地,使水泊村成为城东一大村庄。又由于土地肥沃利于浇灌,因此村民的收成也较好。再后来人们为了有更好的收成,就集资盖上了大庙等五座庙宇,祈求上天保佑,全村日日平平安安、月月风调雨顺、年年五谷丰登。大庙建成后每年的三月三日为水泊村的庙会,由于村子大又富裕来卖物品的商贩很多,四乡五邻的人也都愿意来逛水泊村庙会。人们到水泊村逛庙会说成去水泊寺,再后来人们就干脆把水泊村叫做水泊寺了。水泊寺村的村名与大同地区较多的以“破虏、镇羌、杀虎”等肃杀之气命名的边镇村落,形成鲜明对比。这里泛舟捕鱼成为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文瀛湖大鱼头”也成为大同民间的一道名菜。

如今的文瀛湖依旧是大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里四季平和,却也记录了漫漫长河中那些波涛汹涌的历史故事......

(来源:山西日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