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176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今年63岁,患高血压十多年了。平时她特别注意饮食清淡,还听说“高血压患者要多喝水”,于是每天下午都要喝一整壶水,还尽量控制不喝茶、不喝饮料,只喝“纯水”。
但最近她总感觉胃胀、头晕,还经常夜里起夜三四次。一次复查血压时,医生发现她的血钠偏低、心率不稳,建议她限制饮水量。张阿姨才意识到,喝水也不是越多越好。
很多高血压患者都有类似误区,觉得“多喝水能稀释血液”“保护血管”,其实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理解,如果不加控制,长期过量饮水,反而会带来一系列身体负担。
医生提醒:高血压患者如果长时间大量喝水,身体可能会出现以下6种不良变化。
电解质紊乱
水喝多了,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稀释血液中的钠离子。钠是维持神经、肌肉和细胞功能的核心电解质,浓度下降后,身体会立刻发出警告。
轻则出现头晕、乏力、恶心等症状,严重时可能诱发意识混乱、抽搐、甚至昏迷。尤其是老年人,肾功能下降,代谢慢,一旦水分摄入过多,钠离子就很难保持平衡。
有研究显示,65岁以上人群中,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可达6%~15%,而高血压患者本身就更容易出现这种问题。
心脏负担加重
水分进入身体后,90%以上需要通过心脏和肾脏处理。如果一次性摄入过多水,血容量会迅速增加,心脏泵血压力也随之上升。
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本身心脏就处于“高负荷”状态,再加上过量液体的刺激,容易造成左心室肥厚、心肌供血不足,长期下去会诱发或加重心衰。
尤其是原本就伴有冠心病、房颤或瓣膜病的老年人,更容易因体液波动引发症状突然恶化。
血压波动更频繁
水分摄入过多,血容量增加,短时间内会导致收缩压上升。而在随后的排尿阶段,体内水分迅速流失,又可能引起血压下降。
这种反复波动的状态,正是高血压最不希望出现的局面。因为稳定的血压才是预防脑卒中、心梗、肾损伤的关键。
大量喝水的人常常会在晨起、运动后或服药后感受到血压忽高忽低,甚至出现头重脚轻、视物模糊、乏力心慌等症状。
肾脏负担加重
很多人以为多喝水对肾好,其实这只适用于健康肾脏。高血压患者长时间血压偏高,会导致肾小球硬化,肾小管功能下降。
这时候再大量喝水,肾脏就像一个被过度工作的“过滤器”,不仅效率下降,还容易漏出蛋白、红细胞等本应保留的成分。
时间久了,可能发展为隐匿性肾病,早期毫无症状,等到发现时,肾功能已经明显下降。
夜间频繁起夜
水多了,尿自然也多。许多高血压患者会在晚上起夜频繁,甚至每晚三四次。一来是水喝得太晚,二来是膀胱调节能力下降。
夜间反复起夜不仅打断睡眠,还会诱发血压波动、心率失衡、脑供血不足,有研究显示,夜间起夜≥2次的人群,其卒中风险上升近30%。
如果长期睡眠质量差,还会干扰血压昼夜节律,使得早晨高血压的风险增加。
胃肠功能紊乱
水喝太多,对胃部也是一种负担。尤其是短时间内大量饮水,会冲淡胃酸,影响消化酶活性,引起胀气、食欲下降、排便紊乱。
特别是一些吃完饭立刻猛灌水的做法,会让胃部膨胀,影响胃排空,还可能导致胃动力下降或反酸。
这对高血压患者本身就不利,因为很多降压药物需要良好的胃肠吸收,一旦吸收效率下降,药效也会随之波动。
高血压患者喝水也要讲方法
不是不能喝水,而是要科学合理地喝水。以下几点建议可以帮助高血压患者更安全地补水:
每天饮水总量控制在1500~2000ml之间,具体还要根据体重、出汗量和肾功能灵活调整。
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尤其是清晨起床和饭后,建议每次150~200ml,分多次慢慢补。
晚上8点后减少饮水量,避免夜间起夜频繁,影响睡眠和血压稳定。
出汗多时适当补充电解质,如低钠汤水、淡盐水,避免单纯补水导致电解质失衡。
定期复查血钠、血压、心肾功能,根据医生建议动态调整饮水量。
最后:
喝水虽然是件小事,但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却可能影响全身多个系统。科学饮水,不等于盲目多喝,掌握好节奏和量,才能真正起到保健作用。
参考资料:①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R]. 2023.
② 王彦峰, 丁文婷. 高血压患者如何科学饮水[J]. 中国健康教育, 2022, 38(1): 72-74.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