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晋江的施琅纪念馆中,有一副对联格外引人注目,上联是:平台千古,复台千古;下联是郑氏一人,施氏一人。

郑成功与施琅都做了同样一件事:收复台湾,尽管各为其主,但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他们都凭借此功载入史册。

不过相比郑成功,施琅的争议比较多,他三度改易门庭,两次为明朝效力,又两度投降清朝,这样的经历在道德上难免不受争议。

那么,反复倒戈的施琅,到底是真君子还是伪小人?其实,他的一生虽说颇有传奇色彩,但他人生境遇其实比小人难受万倍。

01 三度易门为哪般?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他从17岁起就在郑芝龙手下当了一名小军官,每每作战身先士卒,屡立战功。

后来清军入关,大举南下攻打南明,郑芝龙迫于压力,与儿子郑成功决裂,最终选择投降了清朝,施琅也随郑芝龙一起成了清朝的臣民。

之后清军在灭南明绍武政权的战争中,施琅也参加了,尽管他有军事才能,但清军根本不会信任他,施琅愤怒之下,毅然火线倒戈,率部投奔了郑成功,再次成为郑氏一员。

再次回到抗清队伍中的施琅,积极为郑成功出谋划策,接连攻下了漳浦、云霄镇,轻取厦门的战略也是出自他手。

郑成功抗清一直以来都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取道厦门,可以说,施琅对郑成功事业的拓展,其意义非凡。

在传统认知中,郑成功的形象是“英雄盖世”式的,但实际上他的性格偏暴躁,《清史稿》对他的评价为“用法严峻,果于诛杀”,通俗点说,就是六亲不认。

但施琅这个人偏偏极有个性,恃才傲物,这样的两个人碰在一起,摩擦也就不断了,他们最初的交恶始于厦门失守。

1651年,在厦门站稳脚跟的郑成功,意图拓展广东地区,施琅马上唱起了反调。他认为,清朝在广东屯有重兵,不是说打就能打的,结果他的劝阻反倒迎来郑成功的一顿臭骂。

事实证明施琅是对的,郑成功前脚刚走,后脚清军泉州总兵马得功就来进犯,郑成功的叔叔郑芝莞吓得拔腿就跑。

关键时刻施琅仅带六十余人奋勇拼杀,击毙了马得功的弟弟,杀退了清军,但损失也不可挽回。

郑氏家族囤积当地的巨额财富,乃至部分家眷,都尽数被清军掳走。广东的郑氏官军收到消息时,无不嚎啕痛哭,足见损失之惨重。

郑成功回来后,先是收缴了所有兵权,之后又整顿了军队纪律,但对厦门之战中立下战功的施琅,却只是赏了他二百两纹银,这对施琅来说,跟打发叫化子差不多。

施琅心里自然有气,此时偏又出现了一件小事。他手下一个亲兵曾德因违反纪律要受处罚,结果他跑到了郑成功处告状,郑成功轻信了他的花言巧语,打算赦免了他的罪。

这事儿若是放在别的将领身上,可能也就过去了,但施琅本就对郑成功赏罚不公有意见,再出了这档子事儿,他是咽不下这口气的。

于是,他带兵冲进营帐,当场就将曾德给砍了,待到郑成功的赦免令下来时,看到的已经是曾德的人头。

面对郑成功的质问,施琅也理直气壮,他说,您不是说要纪律严明吗?我是照您说的做的。

面对施琅的挑衅,郑成功勃然大怒,当场将施琅一家逮捕。施琅被捕后,由于在士卒中很有威信,一些部下和亲信对他也十分同情,于是便秘密将他放了。

出逃后的施琅又去投靠了郑成功的叔父郑芝豹,并请求郑芝豹出面为他调解。但郑成功并不买账,反而派人秘密刺杀施琅。

施琅再度逃脱后于1651年便再度投靠了清军,而施琅的父亲、弟弟也都被郑成功处死。至此,施琅与郑成功,两人之间便结下了仇恨。

从上所述,施琅三度易门,都有着他的难言之处,但投靠清军后,他的处境则更加凶险。

02 蛰伏

康熙二年(1663年),施琅击败郑经(郑成功之子)于海门(今龙海东北),攻取了浯屿、金门,加右都督。

康熙三年(1664年),他又献策主张攻台,授靖海将军,此后曾三次率军进抵台湾,但均以失败结束。

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他也没闲着,依然不断上疏密奏攻取台湾,但此时的清廷对台方略已由攻转为守。

此后,施琅便被召入京城,改任内大臣,隶镶黄旗汉军,此后他就开始了漫长的蛰伏期。

在清朝决定收复台湾之前,施琅已经等待了很久了。这倒不是清廷瞧不起他,主要他力主武力平台的主张,与清朝主招抚路线背道而驰,所以也只能让他闲着。

再者,施琅这个人有个绰号“海霹雳”,不但打仗霹雳,做人也霹雳,当年与郑成功决裂,也是因为脾气,后来在朝中得罪大臣,也是因为脾气,早年李光地也说他“性骄狂,无以成事”。 所以,也还是只能让他闲着。

在赋闲的日子里,他是苦闷的。没有什么朋友,经济上也极为困难。

尽管他被封为伯爵,有国家爵禄,但经常被扣着不发,几乎困难到要靠他老婆做针线活儿来贴补家用。

皇帝不用,同僚不待见,工资没人发,这样的日子一直过了十三年之久,人生能有几个十三年,所以在这十三年里,他并没有真的闲着。

为了得到重用,明明家里穷,还千方百计的找关系,散尽家财去送礼,朝中重臣家他几乎都跑过,最后搞到人家见了他就躲。

姚启圣后半生的梦想是收复台湾,施琅的梦想也是如此。没有工作就主动找工作,没权力管兵就主动管他能管的事儿。

比如观测风向,估算治湾海峡的风信,每天坚持记日记,看地图,筹划平台方略,时刻为收复台湾做准备。

有不少人认为,施琅处心积虑想收复台湾,无非是想报私仇,但从事前事后来看,并非如此。

他在给康熙的奏折里说,台湾这种局面如果延续下去,国家每年都要承受大量的损失,沿海百姓死伤无数。如果这只是官话,那么在他收台时的表现就不会那样做了。

他为台湾所做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尊重他的人也就多了,其中就包括他的福建老乡李光地。

随着他与李光地交往的加深,对施琅的深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