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那天在宜昌,工地上忽然塌了个坑。

说来也巧,正好有个工人在那一带清理泥土。

他踩下去的时候,感觉地面有点松,像踩在空鼓上。

他低头一刨,露出了一块青砖。

砖头边上还有些奇怪的金属碎片,颜色发暗,带着绿锈,不像是现代的东西。

他没敢继续动,赶紧上报。

古墓出土40把似冲锋枪的武器,距今1700年,专家:果然是他发明的

那会儿也正值九十年代初,文物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宜昌市文物局很快派人赶到。

现场一看,估计是座古墓,规模不小。

专家们当场就决定封锁现场,开始系统清理。

谁也没想到,从那座墓里,竟然挖出了四十多把造型诡异的青铜器——长条形,有握把,有轨道,有些零件像是能活动的。

最让人困惑的是,它们的形状,和现代的冲锋枪居然有几分神似。

这事儿一传出去,舆论炸了。

古墓出土40把似冲锋枪的武器,距今1700年,专家:果然是他发明的

有的说是穿越,有的说是假货。

可文物专家拿着实物一看,材质、铸造工艺、氧化层,全都对得上。

这不是现代仿品,而是真正出土的三国时期的青铜器。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负责初步复原的,是一位在古兵器研究领域有几十年经验的老专家。

他在清理一件相对完整的器物时,突然停下了手。

古墓出土40把似冲锋枪的武器,距今1700年,专家:果然是他发明的

他盯着那段滑槽和卡位,沉默了好久。

然后他低声说了一句:“这可能是……诸葛连弩。

这个名字一出口,气氛一下变了。

诸葛连弩,书上写过。《三国志》里有提,诸葛亮改良了一种能连续发箭的弩,叫“元戎”。《三国演义》里也提到过,不过那书带点虚构成分,过去谁也没真见过这种武器长什么样。

可眼前的这些青铜器,结构复杂,不像普通的弓弩。

有多槽轨道、卡扣装置,甚至疑似瞄准器的东西,还有某种像是机械齿轮的传动零件。

古墓出土40把似冲锋枪的武器,距今1700年,专家:果然是他发明的

更关键的是,每一件都不完全一样,好像是不同阶段的试验品。

从墓葬结构来看,墓主身份并不明确,但从陪葬品的规格来看,显然不是普通军士。

有人猜测可能是蜀汉时期的某个工匠或者军械官,有可能亲手参与过诸葛连弩的制造甚至改良。

那会儿是公元三世纪初,三国争霸进入胶着阶段。

蜀汉国力远不如曹魏,要想在战场上多争一线生机,兵器就成了关键。

诸葛亮在带兵之余,还要亲自设计军械,这在当时并不多见。

古墓出土40把似冲锋枪的武器,距今1700年,专家:果然是他发明的

可别小看这个连弩。

根据史书记载,它能“一弩十矢俱发”。

到底是一次性齐射,还是连续发射,现在还没定论,但在冷兵器时代,这已经是颠覆性的改良了。

不过,连弩并不是他发明的。

早在战国时期,秦军就用过弩。

汉朝时,连弩已成军队标配。

古墓出土40把似冲锋枪的武器,距今1700年,专家:果然是他发明的

但诸葛亮做了什么?他把原本的结构再优化——更高的射速、更强的杀伤、更简单的操作。

但这事儿没完。

到了魏国那边,马钧也出手了。

他是个发明奇才,历史上有记载的就有木牛、指南车、龙骨水车。

听说诸葛亮搞了连弩,他不服气,干脆又做了个升级版。

五十矢连弩,结构更轻,一个士兵都能操作。

古墓出土40把似冲锋枪的武器,距今1700年,专家:果然是他发明的

可惜朝廷没买账。

说是成本太高、携带不便。

马钧写了奏章,希望能投入实战,但没回音。

他没放弃,自己做了一把样机。

后来这把弩也不知去向,只剩下史书上一段话。

这些事,过去都只有文字记录,没人见过实物。

古墓出土40把似冲锋枪的武器,距今1700年,专家:果然是他发明的

直到这次考古,把它们从土里翻了出来。

更巧的是,2008年,在河北东光,一个叫吴景刚的民间手艺人,也鼓捣出了一个类似的东西。

他家是木工世家,从小喜欢古兵器。

小时候在柴房里玩过一把老木弩,长大后翻书,发现那玩意跟记载的诸葛连弩挺像。

他就琢磨着复原。

没图纸、没样品,全靠猜。

古墓出土40把似冲锋枪的武器,距今1700年,专家:果然是他发明的

失败无数次,最后总算做出一件能连发十箭的小弩。

军事博物馆的人去看了,说虽然不能完全确定是不是古代那种,但结构相符,思路也接近。

这把弩后来进了博物馆,还在北京奥运期间展出过一次。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说“诸葛连弩只是传说”。

古墓出土40把似冲锋枪的武器,距今1700年,专家:果然是他发明的

参考资料: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95年。

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97年。

李学勤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年。

祝总斌,《中国古代武器史稿》,文物出版社,1984年。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编,《中国古代兵器图录》,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年。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