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当地时间7月1日,比利时首相德韦弗在布鲁塞尔会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
王毅表示,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具有承前启后重要意义。中欧应当坚持伙伴关系定位和合作共赢主基调,加强沟通、增进理解,筑牢互信,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做世界的“稳定之锚”,成为彼此可靠强劲、相互成就的伙伴。
德韦弗表示,比中交往历史悠久,地方友好交流活跃,在欧中合作中发挥着门户作用。欧中视角虽不同,但面对当前复杂地缘政治,双方应加强交往,增进互信。比方坚信多边主义,支持欧洲加强自主,期待欧中领导人会晤取得积极成果。
据报道,应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德国外长瓦德富尔、法国外长巴罗邀请,王毅将于6月30日至7月6日访问欧盟总部并举行第十三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访问德国并举行第八轮中德外交与安全战略对话,访问法国举行中法外长会谈并出席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新一次会议。在布鲁塞尔期间,王毅还将同比利时首相德韦弗、副首相兼外交大臣普雷沃分别会见、会谈。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一方面,中国与欧盟、德国、法国都有机制性对话,王毅此访有一部分是规定动作,实际上是中欧关系的韧性的体现;另一方面,王毅此访也有为接下来的中欧高层互动做准备的任务,提前去和欧方寻求共识,帮助高层对话取得更好的成果。
深化中欧间战略沟通
这是王毅今年第二次访问欧洲,也是他今年首次访问欧盟总部和法国。同时,此访也是德国新政府成立后,中国外长首次访德并与瓦德富尔举行面对面会谈。
据郭嘉昆的介绍,王毅此访将同欧方就中欧关系和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意见,总结中欧关系50年发展经验,增进理解互信,巩固伙伴定位,凝聚合作共识,妥处分歧差异,为下阶段中欧领导人交往做好政治准备。
法新社报道称,“王毅此行将加强中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中国视欧盟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同时也是制衡美国的关键力量。”但报道同时指出,目前中欧关系中仍存在一些“破坏因素”,比如“涉及中国产电动汽车和法国白兰地、乌克兰危机”等问题。
新加坡《海峡时报》报道认为,王毅此次访问是为7月举行的中欧峰会进行准备,而尽管中欧关系今年正逢建交50周年纪念,但双方在多个议题上存在的矛盾与摩擦,正令“双方关系在过去一段时间变得冷淡”。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国际关系研究室主任赵晨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此次王毅访问欧洲是为即将举行的中欧领导人峰会进行沟通和安排,这是一个必要的外交行动。他表示,此次访问中,本届欧盟领导团队将首次与中方进行高级别战略对话,德国新政府、特别是外交团队首次与中国外交团队进行面对面交往,有助于加强彼此了解和沟通,“同时,对乌克兰问题、以伊问题等热点问题,中欧作为世界多极化中的两大力量,也有必要就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磋商和沟通。”
据新华社报道,6月25日,王毅在京集体会见欧盟及成员国驻华使节。在会见中,王毅对中国关系未来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坚持相互尊重,特别是切实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关切。二是坚持伙伴定位,过去50年中欧关系发展历程证明,中欧是伙伴,不是对手,更不是敌人。三是坚持多边主义,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国处理热点问题始终秉持劝和促谈,反对使用武力,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
崔洪建表示,今年上半年中欧之间的双边往来很频繁,欧方的一些表态也比较积极,但近期,中欧关系又遇到了一些波折,“我觉得这种情况也是当前中欧关系比较全面的体现。”
崔洪建分析认为,一方面,中国和欧盟及欧洲国家双方往来频繁,(这表明)双方的互信处在一个恢复和提升的过程中。另一方面,从欧盟自身来说,它也有负责收集中欧关系之间的问题和难点,然后做一个代言的政治安排,这种情况(中欧出现新摩擦)也很正常。
中欧经贸摩擦需寻求长效解决方案
6月20日,欧盟委员会宣布限制中国企业和产品参与欧盟医疗器械公共采购。对此,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欧方不顾中方多次通过双边对话释放的善意和诚意,一意孤行,利用单边工具,构筑新的保护主义壁垒,不仅损害中国企业利益,而且严重破坏公平竞争。中方对此强烈不满、坚决反对, 敦促欧方立即纠正错误做法,并将采取措施坚定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经贸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中欧关系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建交50年来,中欧双边经贸额从24亿美元增长至7858亿美元,中欧互为彼此第二大贸易伙伴。但近年来,双方围绕高科技、绿色能源、电动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摩擦不断。
同时,欧盟官员近期在稀土等问题上不断发出强硬表态。美国“政客新闻网”(欧洲版)6月18日报道称,冯德莱恩在日前举行的七国集团峰会上,“指责中国利用其在生产和精炼关键稀土金属上的领先能力,将稀土产品‘武器化’的做法。”报道同时援引欧盟委员会负责贸易和经济安全等事务的委员马罗什·谢夫乔维奇的话称,“对欧洲汽车和更广泛行业来说,中国对稀土的出口管制‘令人担忧’,尽管这一措施最初是为了回应美国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实施的关税措施。”路透社6月19日报道称,稀土问题或已成为“欧盟在中欧峰会上的优先事项”。
据商务部网站6月7日消息,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当天表示,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充分考虑各国在民用领域的合理需求与关切,依法依规对稀土相关物项出口许可申请进行审查,已依法批准一定数量的合规申请,并将持续加强合规申请的审批工作。中方愿就此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国家的出口管制沟通对话,促进便利合规贸易。
赵晨表示,中国对稀土的出口管制,是面对美国掀起关税战的一种反制和博弈手段,而且早在中国对稀土实施管制之前,欧洲国家就已经在高科技领域对中国实施了出口管制,比如阿斯麦尔光刻机等产品,现在双方围绕稀土的争端,不过是一系列贸易管制和反制中的一环。但中欧都坚持全球经济治理不能失序、坚持经济全球化不能失速,“中欧双方在这些问题上进行细致、密切的沟通,是可以达成令双方都满意的结果的。”
崔洪建表示,近期欧盟在经贸领域采取的措施,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欧盟内部有某种“更多用竞争来定义中欧经贸关系”的倾向,另一方面也是欧盟受内部民粹主义力量的影响,在对华经贸问题上保护主义色彩日渐浓厚的结果。他表示,当前中欧双方需要对经贸领域出现的一些冲突和摩擦找到一个长效的解决办法。
“现在需要中欧双方真正坐下来,为维护经贸关系的稳定、扩大经贸合作、为双方的经济民生带来更多好处(进行对话),”崔洪建指出,“可能要进行一些更系统性的应对,最好是有一个长期的、创新的合作模式,可能现在各方面的条件也在具备。”
中欧间安全议题分量上升
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在6月23日举行的欧盟外长会上,欧盟外交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表示,希望欧盟及成员国在与中国的关系中采取“务实态度”。报道称,当天的会议上,伊朗和乌克兰问题成为“部长们主要关注的问题——一些国家的外长甚至呼吁对中国采取更强硬态度”。
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中欧在安全领域的合作便陷入停滞,双方在乌克兰问题、中东等地缘热点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6月26日,布鲁塞尔智库“中欧研究所”举行“欧盟和中国在全球安全困境中的作用”网络研讨会。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从安全认知分歧、结构性困境以及可合作空间等方面,紧密回应了对于俄乌冲突、台海局势、中东动荡等当下安全挑战的关注,并讨论了中欧是否、如何可能在安全领域开展实质对话与合作。
与会专家指出,中欧对当前国际局势的认知存在显著落差,尽管双方都自认为并非“安全化”趋势的推动者,但在全球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依赖关系成为了合作中的“弱点”,各方都在寻求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依赖关系。
同时,“安全逻辑”正从传统军事防务领域延伸至经济政策,使得原本可以保持建设性的经贸对话受到波及。崔洪建在会上表示,欧洲将经贸、政治等问题“安全化”压缩了欧洲方面与中国进行妥协的空间,给中欧双方尝试采取更具合作性的姿态、甚至寻找更多合作领域带来了非常大的问题。
德国波恩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终身讲座教授、兼任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学武则指出,中欧安全合作面临四重结构性障碍:认知落差、主权不对称、利益错位及理念差异。他表示,由于上述障碍的存在,导致即便中欧双方均承认全球安全合作的必要性,也难以在众多重点议题上形成有效对接。
在此次访问中,王毅将分别与欧盟官员举行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与德国领导人举行中德外交与安全战略对话。法新社6月30日报道称,乌克兰问题预期将成为此次王毅欧洲行的重点。
赵晨表示,安全问题在中欧关系中分量的上升,一方面是欧洲自身地缘政治的转向比较明显,俄乌冲突后,欧洲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大幅度上升,使得安全议题在欧洲内部成为压倒经济议题的首要议题。另一方面,特朗普掀起了全球经济关系“安全化”的潮流,也不可避免地对中欧关系带来了影响。
赵晨指出,中方与欧方现在在安全观上“有一定差异”。“中方认为中欧之间没有地缘政治冲突,没有根本利害冲突,不存在所谓‘传统安全问题’。但欧洲认为安全是连带的,往往会把中俄关系和俄乌冲突相互连接,具有一定的泛安全化色彩。因此,王毅此次欧洲之行可能会就一些具体问题,对中方立场进行一定的阐释。”
崔洪建认为,安全领域、尤其是围绕乌克兰危机的立场、观点和政策,至少在欧洲看来,已经成为中欧间最大的分歧之一。他表示,此访中欧一定会涉及大量的安全问题的讨论,因为本身就有战略和安全对话的议程。
“中方希望和欧洲做和平伙伴,”崔洪建表示,“什么叫和平伙伴?在涉及国际和地区的重大安全问题上、尤其是涉及安全治理的问题,双方要相向而行,要真正地去展开对话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欧洲也建立一种新的、在发展和安全之间的平衡,而不是任由目前这样一种失衡的状况继续持续下去。”
澎湃新闻记者 聂舒翼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