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撰写《》一文,对郑民华医生和卢长林医生直陈集采药质量问题的勇气,表达了赞赏。文中我还呼吁,主管部门的调查别只限于集采药,而且要把医疗器械和耗材,也要囊括在内。

我的话音刚落,就有一名知名医生站出来,揭露医疗器械和耗材的质量问题。他就是微博大V“成都下水道”,真名为任黎明,是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

“成都下水道”写道,他朋友的儿子患流感去医院输液,护士扎了几针都不成功,造成了手背淤血。护士长解释说,集采的留置针质量不是太好,穿刺费力且液体分叉,穿刺成功率较先前大打折扣。

护士长还透露,集采的留置针存在瑕疵,迫使医院规定集采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从72~96小时更换一次变成36小时更换一次。

其实,早在“成都下水道”发文之前,我就了解到集采留置针问题,一位朋友曾告诉我,自己打了针后,手臂淤青了好几天。而在网络上,随处可以看到很多人对于留置针等医疗器械和耗材的吐槽。

有妈妈说,自家孩子去医院挂水,留置针用两天就不行了,护士第三天就换新的。

有护士说,单位新进的那种留置针太难打了,一点手感都没有,进针特别涩。

有患者说,自己做肠胃镜要打留置针,护士扎了三次都没打进去留置针,护士说那个针很松不好使。

看似不起眼的留置针,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尤其是那些未成年的孩子,被扎得哇哇叫,遭了大罪,让父母无不揪心。但这个问题,一直停留于网络的吐槽,没有引起主管部门和舆论的关注。

此次,“成都下水道”发文,把这个问题终于暴露在舆论的聚光灯之下,许多网友向他致敬,盛赞他为业界良心。

对于“成都下水道”的文章,网上也有不少质疑声音,有人说这可能是个别问题,有人干脆认为这是因为护士水平不够,但随着又一篇重磅文章的曝光,真相的轮廓开始变得清晰。

2021年,权威杂志《卫生资源》发表一篇题为《带量采购前后不同静脉留置针的临床使用情况及费用比较》的学术论文, 论文作者对来自南京和临沂的16家医院的27位临床护士进行了访谈,结果令人震惊——

与带量采购前使用某品牌留置针相比,带量采购后使用中标品牌留置针的平均留置时间由3.7天降为2.1天,单个患者留置针平均用量由2.0个上升为3.5个。穿刺平均耗时增加,首次穿刺成功率降低,导管堵塞,脱管,发红,皮下血肿,液体渗漏,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上升,留置针穿刺及耗材费用,并发症治疗。

从这篇严谨的论文可以看出,留置针存在的问题,远不止网络吐槽的那些内容,很多患者因此成为牺牲品。而且集采后,留置针降价看似省了钱,但留置针寿命的大幅缩短,用量的大幅增加,加上护士付出更多的人工成本,以及并发症治疗的额外费用,最终总费用是省了还是更多了,恐怕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当看到,留置针等医疗器械和耗材一旦有了质量问题,恐怕比药品质量的下降,更让患者感到无助乃至绝望。

毕竟,你要是对医院开的低价集采药不满意,可以去网上和线下药店,去买更好的药替换。但许多医疗器械和耗材,患者根本买不到。即便你能买到,医院出于责任规避,也不可能拿你自带的器械和耗材给你使用。

集采之后,大量进口医疗器械和耗材被国内产品所取代,我最近就看了国内几家医疗器械和耗材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营收和销量大幅增长,利润也水涨船高,这些公司的股价也因此逆势大涨。

当这些公司的老板和高管为此弹冠相庆时,心中真的问心无愧吗?他们有没有想过,他们的产品,是为患者带来福祉还是痛苦呢?

面对患者的吐槽,面对良心医生的揭露,集采的医疗器械和耗材,恐怕也得专门查查了!

鱼眼观察作者简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