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今年5月胜星化工退出山东炼化集团股东序列后,日前,新海石化也从股东序列中退出。至此,山东炼化集团变为由东明石化全资控股,其余7大股东均已成为“历史股东”。早在2017年成立之初,这个由多家山东核心地炼企业“抱团”成立的山东炼化集团被寄予厚望,但如今股东陆续退出,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山东炼化集团又将何去何从?
曾肩负山东省炼化行业新旧动能转换重任的山东炼化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炼化集团”)近日又出现股权变动。公开信息显示,继今年5月山东胜星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胜星化工”)退出山东炼化集团股东序列后,日前江苏新海石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海石化”)也从股东序列中退出。至此,山东炼化集团变为由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明石化”)全资控股,其余7大股东均已成为“历史股东”。
早在2017年成立之初,这个由多家山东核心地炼企业“抱团”成立的山东炼化集团被寄予厚望,但如今股东陆续退出,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山东炼化集团又将何去何从?
八大股东七家退出
据了解,山东炼化集团成立的初衷是为了推动全省地炼企业整合、重组转型发展,加快全省石化行业新旧动能转换。2017年9月,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市场化运作方式,由东明石化等民营炼化企业以及蓝色经济区(青岛)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区投资基金”)发起设立,主要经营高端石化、化工物流、工程技术、基础炼化等产业。
资料显示,山东炼化集团首期注册资本331.9亿元,第一批股东为东明石化、蓝区投资基金、山东天弘化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弘化学”)、山东清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源集团”)、山东寿光鲁清石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鲁清石化”)、江苏新海石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海石化”)、无棣鑫岳燃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岳燃化”)、胜星化工共8家企业,持股比例分别为22.63%、22.6%、13.29%、12.2%、7.8%、7.56%、7.26%、6.66%。
“经过5年左右,山东炼化将投资1000亿元,整合形成年900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实现5000亿销售收入、1000亿利税规模,多个产业发展格局清晰并初具规模,成为国际有影响、国内有贡献的产融控股的‘世界500强’企业集团。届时,山东炼化将被打造为万亿级资产规模的山东省第一大企业、强企业,形成山东省境内的国际能源市场、山东指数。”这是山东炼化集团设定的宏大目标。
事与愿违。2020年3月,山东炼化集团发生股东变更,由成立之初的8家变更为5家,其中清源集团、鲁清石化、鑫岳燃化率先退出股东之列。股权变更后,东明石化持股比例增至49.89%。2021年,蓝区投资基金、天弘化学也陆续退出,山东炼化集团股东变更为3家,由东明石化控股。随着今年胜星化工、新海石化的先后退出,山东炼化集团股东仅剩东明石化一家。
炼化行业竞争加剧
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许多山东地炼企业拥有原油进口指标,山东炼化集团成立时,是想通过原油进口指标的整合集中谈判、集中采购以及集中销售,改变此前松散的合作形式,在国际市场上获取更大的话语权。不过,虽然成立了集团公司,但地炼企业主要通过换股方式参与其中,各股东的经营模式、管理体制都没有发生变化,仍是各自为战。
中国石油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孙仁金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集团成立的初衷,是想把地炼企业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比较具有规模效益的大炼化集团,改变之前地炼相对分散、规模较小的局面,但参与的各家企业可能都想先追求自己的利益,集团化模式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并没有太多的实质运作,更多只是形式上的。”
孙仁金指出,近两年来,炼化行业的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方面,多个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投产,加剧行业竞争;另一方面,行业监管、整治力度趋严。“整体来说,现在地炼的日子比以前难过,想要生存下去可能需要做出很大的调整。”
“山东炼化集团的变化是山东地炼行业整体性变化的一个缩影。协同能力减弱,反映了山东地炼行业缺乏有行业凝聚力、塑造力的龙头,进而影响行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近两年来,行业监管特别是税收监管的趋严,给炼化行业带来深度影响,意味着炼化行业向零售端趋进。”
规模仍是第一竞争力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炼油总产能已达9.2亿吨/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炼油国,其中千万吨及以上炼厂超过30家。2023年,我国炼油能力再创新高,达到9.5亿吨/年。
按照“双碳”目标要求,到2025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于2023年底发布的《关于促进炼油行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炼油行业10亿吨的产能“红线”。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在发布的《炼油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中再次提及,全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
在10亿吨的炼油产能“红线”严控下,一些规模较小的地炼企业将面临巨大压力,甚至将面临淘汰。上述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山东地炼来说,整合仍是行业要走的必由之路。现在山东全省50—60家地炼企业,小而散。浙石化一家就有6000万吨的炼油产能,山东在运企业没有一家的炼油产能超过2000万吨。要一体化设计,系统推进,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基本建成,行业竞争比以前更加激烈,需要追求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孙仁金指出,可以走差异化的道路,一些特定的化工产品,比如与新能源、新材料相关的石化产品很有市场。对于一些规模不是那么大的地炼企业,走专业化的道路会更有发展。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