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领域,英国是一个异类。
明明多年来在走下坡路,但英国的航空工业综合排名世界第二。
我国的航空工业明明在走上坡路,而且已造出了大飞机,但是在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中,我国航空工业整体制造水平还相对落后。
英国明明没有造出大飞机,但航空工业综合实力却不逊色。
为什么会是这种情况?我国现在有了C919和C929坐镇,能不能抢夺航空工业全球前3的宝座了?
主动放弃研发大飞机
20世纪早期,英国航空工业处于世界顶尖。
比如军用飞机领域最优越的发动机,就出自英国人之手。
可在二战结束后,对于航空业的发展,英国人却频频出现误判。
(二战英国的喷火式战斗机)
现在民航客机领域,波音和空客一家独大。
但在喷气式客机发展之初,英国人曾是走在第一位的国家。
上世纪50年代,在英国政府的主导下,正在研发V-1000喷气式客机。
这款飞机整体的大小和航程,比美国同一时期研发的还要大。
美国当时研发的DC-8客机,还没有进行试飞。
早期的波音-707,更是还停留在初级设计阶段。
按照这样的节奏,英国人只要继续研发,未来的客机领域就不会有波音什么事了。
然而就在研发的关键节点,英国航空界对未来民航客机的发展,做出了一个极其严重的误判。
当时的民航飞机,清一色都还是螺旋桨式飞机。
只不过相比于早期的飞机,体型变得更大了一些。
英国航空界认为,这种飞机对于民航运输来说足够用了,没有必要耗费巨资去研发喷气式飞机。
对于这个结论,英国政府居然也傻傻的相信并采取措施了。
随后,政府叫停了V-1000的研发,英国人从此和大飞机绝缘。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英国人取消研发后,美国的波音飞机很快就问世了。
这不得不让人怀疑,英国航空界让美国提前安插了间谍。
当然这是玩笑,不过英国航空界对未来的预判失误,可不仅仅只有这一点。
削减研发经费,卖美国飞机
波音飞机问世后,英国民航界也开始购买美国人的飞机。
此外,英国人还开始系统订购美国的军用飞机。
上世纪60年代,英国原本在自行研发超音速攻击机。
英国政府对此寄予厚望,想将其打造成下一代的主力战机。
然而研发进行到一半,航空界的专家又表态了。
他们觉得研发战机花钱就是个无底洞,与其耗费资金不如直接买现成的。
恰巧当时的英国政府也很短视,对于研发中花费的巨额资金很是肉疼。
专家都说研发性价比不高,正好可以就坡下驴。
就这样,超音速攻击机研发到一半,钱花去了两亿多英镑后,政府又把项目叫停了。
同样被取消的,还有与之相关的别的研发项目。
(上世纪美国产F-4战斗机)
英国人彼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后果相当严重。
将直接导致英国此后近20年的时间里,没有国产现代化战斗机。
叫停项目后,英国就开始从美国大规模订购飞机。
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英国超500架的一线作战飞机中,有三分之一都是美国产。
不得不说,英国政府都要被专家忽悠瘸了。
但英国的骚操作还远远没有停止。
彼时,航空工业调查委员会又得出一个结论,英国的民航市场太过于狭小,不能和美国这样的国家竞争。
根据这一结论,他们认为以后英国都没有必要自己造飞机,直接从美国购买即可。
就这样,英国一步步走上了自我阉割的道路。
到20世纪后期,英国几乎不再自己造飞机。
整体制造飞机的能力,一步步被法国超越。
有人可能想不通,明明拥有过人的实力,为何偏偏要自宫呢?
仅凭专家的几句话,真的就能让政府放弃航空业发展?
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造大飞机,英国已有心无力
螺旋桨飞机时代,飞机制造快捷,而且由于起飞速度慢,只要是空地都能起飞。
在这种情况下,飞机整体的研发和制造成本都很低廉。
然而随着喷气式飞机问世,飞机的研发和制造,再不像是过去那种小打小闹。
成本不但水涨船高,研发周期也越来越长。
而英国政府在财力上,也愈发感到力不从心。
二战英国虽然是战胜国,但却彻底掏空了国力。
战后多年经济发展没有太大起色,反倒是经济危机频频出现,国力越来越衰弱。
没有钱,政府在飞机研发上的投入便会很抠门。
再加上英国政府是内阁制,通过选举轮流坐庄当家。
很多人入驻唐宁街后,在政策的制定上都很短视,为了迎合选民也不敢投入太多资金去搞研发。
偏偏飞机的研发周期越来越长,风险性大收益还没有保障。
(上世纪60年代的伦敦)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英国历届政府,宁可不作为,也不愿意多花钱而犯错误。
这种得过且过的心态,让英国最终放弃了飞机的研发。
除了政府的短视外,英国民航领域也面临一系列问题。
自由竞争机制下,为了迎合市场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这会导致一些政策不连贯。
企业管理不善,又会一步步推高成本。
而这些因素最终又会削弱竞争力。
最后,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英国航空界的技术人才持续外流。
再加上制造飞机所用原材料的短缺,都让英国航空界的人士感到力不从心。
暮气沉沉的心态,从航空界弥漫到政府。
就这样,英国不再具备整体制造飞机的能力。
讽刺的是,就在英国认为,欧洲破碎的民航市场无法和美国抗衡时,由法国主导的空客大飞机,随后便横空出世了。
(上世纪60年代,欧美民航客机内部)
再后来,空客的制造整合了法德等国的资源产业,从而也让欧洲有了自己的大飞机可以与波音相抗衡。
此时的英国,只能眼巴巴的看着而无能为力。
他们真就不会造飞机了吗?那倒也不是。
造不了大的造小的
英国虽然自我阉割,不再造大飞机,但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的航空界退而求其次,开始研发短程飞机。
HS.146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该型号飞机最早由霍克·西德利公司研发。
进展持续一年后,由于经济不景气导致资金短缺,公司便把研发项目砍掉了。
不过,相关的设计和研究还在持续中。
到了1977年,霍克·西德利公司和英国飞机公司合并。
新创办的公司,便是后来在国际上知名的宇航公司。
随着新公司成立,原先的飞机研发想要继续。
到1978年,政府批准了项目,飞机名字也改成为BAe.146。
这款飞机,也被正式确定为短程支线运输机。
到了1983年,该飞机正式服役。
由于其低噪音的优良特性,该飞机很快风靡欧洲。
不少欧洲的航空公司,在短程运输上,将该款飞机当成主力来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早年也曾进口使用过这款飞机。
可以说在支线飞机领域,它也是一款经典机型了。
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来,英国还是具备独立制造飞机的能力的。
只不过躺平多年,早已丧失了市场。
所以相比于波音和空客,英国的航空工业走上了另外的发展道路。
不造整机造部件
这条另外的发展道路,便是制造飞机的零部件。
比如像航空发动机这样的核心部件,英国不但拥有制造能力,而且在国际上还具备竞争优势。
知名的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外界俗称的罗罗,便是航空发动机界的巨头。
公司多年来主要和波音以及空客合作,军用航空发动机也能制造。
他们可以生产制造全世界最大的航空发动机。
公司旗下的技术研发中心更是多达5个。
这种优势,奠定了公司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不可撼动的地位。
除了发动机这种核心部件,飞机的其他零部件,英国人也在制造。
比如吉凯恩公司,就是生产飞机结构件和复合材料的企业。
在业界口碑好,技术竞争优势强,多年来一直是波音和空客的合作企业。
另外一家美捷特公司,则主要生产飞机的零部件。
这家公司,还是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刹车系统制造企业。
马丁贝克公司,则主要生产弹射座椅,产品远销90多个国家。
正是因为拥有这么多知名的航空工业产业,所以英国的航空工业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13%。
英国的航空发动机制造能力,更是紧随美国排在世界第二。
换言之,英国虽然放弃了制造大飞机,但是其航空工业技术和产值并没有萎缩。
其航空工业,不是像波音那样大而全发展,而是集中精力发展飞机零部件。
而且从现代民航大飞机的发展来看,即使是波音空客这样的企业,飞机制造也不再单纯是一家企业的事,而是多个企业组合式生产了。
如此一来,英国优越的零部件制造能力,也让其在航空工业领域,永远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结语
综合来看,从早年放弃整体发展模式,到后来专门集中发展,英国人确实存在误判,但也有不得已而为之的一面。
经济实力下降,英国确实支撑不起飞机的独立制造。
反过来看,正是因为有自知之明,才成就了英国现在的航空工业实力。
这既是英国人自己的选择,也是时代环境的造就。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