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梁兴初被隔离审查8年,自由后叶帅给出两个选择,梁:一个也不要
27636
0
最新文章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85年春末,太原南郊。
一个老人在自家院子里发呆,身前是一堆黑灰和烧焦的碎纸。
那是他写了将近十年的手稿,全没了。
火是电线短路引起的,可他没说一个字,只是坐了很久,谁劝都不动。
那是梁兴初,38军的老司令。
这事儿说起来有点突然,但也不是毫无征兆。
他复出以后没当官,也没图什么待遇,就埋头写自己的回忆录。
那不是给自己留名用的,是想把那些年走过的路,打过的仗,活下来的人和牺牲的兄弟一个个写清楚。
结果没想到,最后连个影子都没留下。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把时间往前倒八年,1973年。
那时候他已经61岁了,突然接到命令,说要隔离审查。
所有职务一刀切,随后又被送到山西太原义井化工厂“劳动改造”。
硫酸车间,气味呛得人睁不开眼。
他的任务是搬运原料桶,一桶近百斤。
别人轮换着干,他几乎不歇,腰伤犯了也不吭声。
有个刚进厂的小工人,看到他手上有弹痕,好奇地问:“这是哪来的?”他说,“打美国鬼子时留下的。”语气很轻,像在说别人的事。
他不是从来都这样沉默。
再往前看,1967年,“揭发彭德怀”的风潮刮得正急。
有人找到他,话没明说,可意思很清楚:当年彭德怀在朝鲜骂你骂得那么重,现在该你出气了。
他没接话,第二天就把那封“揭发信”退了回去,还在会上说:“那是我指挥失误,彭老总批评得对。
我不恨他,我感谢他。”
说这话的时候,屋子里一下子安静了。
没人再提。
但从那之后,他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1960年代末,他是成都军区司令员,在地方和军队里都有点分量。
可就是因为这句话,他被盯上了。
先是靠边站,后来就是审查、下放,连家人都很少见到他。
那段时间几乎没人知道他在哪里,偶尔听到消息也是支离破碎的。
而他在太原,干了一年又一年。
1978年,形势开始变了。
中央开始平反冤假错案。
黄克诚是中纪委的常务书记,也是打过仗的老战士,知道梁兴初的情况后,马上安排人去调查。
结果发现,没错,这事儿就是冤枉的。
黄克诚在会上拍桌子说:“一个为革命受了九次伤的老同志,怎么可能是不忠于毛主席的?”场面不大,但不少人都记住了这句话。
梁兴初终于等到了消息,可以离开化工厂了。
可那时候他已经65岁,身体大不如前。
回到太原市区以后,住在一个普通的干部宿舍里,没人打扰,也没人知道他在干嘛。
直到1981年春,叶剑英让人专门来找他。
带来的人是总政副主任黄玉昆,带来的还有两份任命书。
一份是沈阳军区顾问,一份是济南军区顾问,待遇都等同于大军区司令员,怎么选都行。
黄玉昆说:“叶帅很看重你,国家现在需要你这样的人。
你想去哪儿,我们都安排。”
梁兴初听完,笑了笑,说:“我年纪大了,枪都握不稳了,印把子也就算了吧。”
这事儿传出去以后,不少人都不理解。
可他接着说了句:“我就提一个要求。
李忠信、张静波是我以前接触过的干部,我听说他们现在还在农场劳动。
这不应该。
希望组织上查一查,给他们一个公道。”
黄玉昆当场表态,说一定帮他反映。
这就是梁兴初的“复出”。
没有职位,没有待遇,只有一个请求:帮两个当年被牵连的人说句话。
1985年那场火灾以后,很多人以为他会放弃写回忆录。
可他没有。
只是换了个方式。
他妻子任桂兰,带着录音机,去找了当年38军的老兵,一位一位地访谈。
后来这些录音被整理成了《统领万岁军》一书。
书里没有一句抱怨。
没有一句为自己喊冤。
他写的是战友,是部队,是那些一去不回的名字。
他自己只提了一次彭德怀,说那次骂自己的事。
他说:“我当时确实指挥失误。
彭老总骂我,是对的。”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他“鼠将”。
参考资料:
李蓉,《统领万岁军》,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
黄克诚,《黄克诚回忆录》,人民出版社,1997年。
张正隆,《雪白血红》,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8年。
《党史博采(上)》,2020年第10期,第14-19页。
《领导之友》,2015年第11期,第45-46页。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