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国最穷的省?数据不会说谎。
截至2024年,甘肃省地区生产总值为1.3万亿元,在人口密度不算低的省份中垫底。
更扎心的是,甘肃人均GDP只有3.14万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名副其实的“人均最穷”省。
但请别急着贴标签。这个西北老省,可不是天生“穷命”。
翻开历史,甘肃从来就不是无足轻重之地。它的河西走廊,是大汉铁骑西征的咽喉;它的丝绸古道,一半的中华文明都走过这条通道。敦煌壁画、玉门关、安西府,那都是文明顶峰下的璀璨珠宝。
可一个让人不安的问题摆在这里:这么一个有交通、有资源、有历史背书的地方,怎么走着走着就成了“最穷的省”?
第一笔账:自然馈赠成了发展负担。
甘肃,是典型的生态屏障省份。祁连山脉横亘其西,黄河穿腹而过。
按理说,有水有山就是好资源,可在现代发展逻辑里,恰恰因为这些宝贵的自然系统,甘肃很多潜在“致富方式”直接被掐断。
譬如煤炭,甘肃不是没有,但想挖的地方往往正在搞生态修复;譬如大规模加工厂,黄河沿线一堆地方被环保红线锁死。
挣钱的活儿干不了,迁进来的企业不敢放胆投资。
这种“生态优先”的逻辑看起来高大上,但放在如今还在啃玉米、卖苹果的广袤县城头上,就是一嘴咬不下来的铁饭碗。
第二道坎:曾经的工业骄傲,成了市场化的弃儿。
别以为甘肃没工业,它不仅有,而且都是共和国长子级别的那批厂子。
你听这些名字:兰州炼油厂、504核工厂、西北合金、金川镍业……哪个不是国家重点项目?尤其兰州504厂,是中国第一座浓缩铀厂,在冷战年代的地缘博弈中意义非凡。
可改革开放的浪潮一来,计划经济体系被逐渐打破,市场逻辑讲求效率、成本与通达性,而位置偏僻、交通劣势、后备维修能力低的甘肃厂矿,一下子被打成了包袱。
技术过时,更新需要投资;问题在于,谁还愿意往“西北角”砸钱?
最典型的是天水某轴承厂,硬生生拖死在时代变化中。1982年亏损257万元,成了计划经济的收尾样本。新的钱不来,旧的技术吃老本,甘肃的工业体系就此“停滞”。
第三个痛点:人口红利的错失,是最沉默的失败。
改革开放后,沿海兴起,中西部“空心化”趋势加速。而甘肃的地理结构,决定了它根本无法承接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不像四川可以凭成渝双城撑起来,甘肃整个省人口不到2500万,且分散在山地、盆地间。
2023年兰州常住人口不足330万,还在持续流失。
人去哪了?去了东三省、广东、浙江,甘肃人向外走的速度比招商引资快得多。
也就是说,劳动力到不了密集,甘肃压根儿吃不到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外溢红利。
所谓“交通通道”只是说货可以进可以出,但通道不是终点。产业要的是聚集,不是穿堂过客。
第四个隐忧:在数字经济轮换中,甘肃再一次排队落选。
2015年之后,中国新一轮经济换挡,落点从钢铁煤炭,悄悄转向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物流等。
贵州敏锐地抓住了“数据中心”建设红利,打了一波漂亮的翻身仗。
但甘肃没跟上。
说实话,甘肃有教育资源,有科研传统。早年三线布局,让兰州汇聚了不少研究所和大学。可这些科研机构老龄化严重、产研脱节、商业转化慢,最后只能靠财政硬撑。
在新基建这件事上,甘肃既没有流量,又没有资本,更没时间窗口,错失了近代第二次机遇窗口。
甘肃就这么“认命”了吗?
我不这么看。
从定西土豆到天水苹果,从光伏电站到酒泉风厂,这些年政策下沉、产业更新的成果在慢慢积累。我们看到年轻人不再扎堆南漂,更多人选择留在家门口做电商、干物流、管风电,月薪四五千,虽不多,但比漂泊稳定的多。
甘肃的希望,不在“重工业复兴”,也不在“等东风再起”,而是要像它沙漠治沙的方式那样——一锹一锹堆、一树一树种,在贫瘠土地中找出新的逻辑。
你去民勤,就能看到本地人60年来如何用草方格、梭梭树、沙拐枣,把东奔西窜的黄沙硬生生钉死在地。甘肃人不是没志气,是务实到骨子里的倔强。
从丝绸之路的荣耀,到三线工业的热血,再到数字时代的沉默,甘肃经历的是一部“被动发展史”。
各轮时代浪潮都席卷而来,它始终处在边缘,仿佛从没主角戏。
但正在慢慢生长的,是一种叫“内生逻辑”的力量。
没有哪一座大山,可以永远挡住太阳;也没有哪个省,可以永远被命运冷落。只要人不散、根不挖,哪怕脚下是黄土,春天终究还会来。
别小看甘肃,别低估西北。
有些省份,一旦重生,是从沙子里蹦出来的猛虎。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