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的外交历史上,出现过一位叫作丁国钰的外交官。
你可能没听过这名字,大多数人也未必能说出他的故事。但要说起东进西征、横穿草原、在谈判桌前跟美国人“掰手腕”,这位丁国钰还真是样样没落下,过了一回又一回的槛。想象一个人,这半辈子都在大风大浪里,打过仗,也和人拌过嘴,还得时时提防意外——这日子不好过,也挺有看头。
说来丁国钰的起点,比别人都要早,早到他十三岁,个头还不高,正是安徽金寨县南溪镇的一个孩子。那年头,日子紧巴,镇上的人不是辛苦种地,就是常常琢磨怎么保命。丁家也不富裕,偏又赶上了“商南起义”,满山遍野都是红军的脚步声。小丁跟着父亲、兄长,大人做大人的事,小孩就帮着放哨、传信。童子团里的活儿,看着轻松,实则危险。夜里得爬墙翻沟,风一吹,影子都能把自己吓一跳。有时候他也会偷偷想:前面到底是什么路?爸妈会不会盼他早点回家?
其实丁国钰不是普通娃,念过私塾,还算机灵。年纪虽小,被看中了,调到西北那边去做侦查。一个瘦小少年,肩上扛着谍报任务,说不紧张是假的。夜里睡不踏实,生怕哪个“敌情”漏掉惹祸。后来反“围剿”打起来,丁国钰被编进79师团委,领导还是徐海东——那位在战火里硬朗到让人敬佩的老将。徐海东是会察言观色的长者,见丁国钰做事稳,就时常点拨两句。关于徐海东,丁国钰晚年回忆时还总念叨:“要不是那几年,有些槛,我真迈不过去。”
时间一晃,到了1933年,丁国钰算是熬出来了。不再是孩子,也已担了不小的责任,顺利通过审核,成了党的一员。红军长征,他又跟着25军,过河南,穿山越岭,最后落脚陕北。长征路上,死掉或者掉队的多,他自己也几次病得几乎爬不起来。一个大冷天,他腿肿得像馒头,只能靠同志们搀扶。他说,这段岁月,很多细节都模糊了,但有一个味道忘不掉,就是“大家都在苟命,也都在撑。”
日子要继续,抗战爆发后,丁国钰被送去学本事——抗日军政大学。学成回来,担任八路军团级政治处副主任。这个头衔听起来响亮,其实事事逼人,不敢马虎。后来去延安,见了毛主席。那是他年轻时最紧张的一刻,只记得屋里很安静,主席问了些军情,也问起他的家乡和家人。丁国钰回答得滴水不漏,这份沉稳,竟让毛主席留下深刻印象。往后十几年,毛主席还能一眼认出他——这也算是小人物的光荣时刻吧。
东北那一仗,1945到1948,丁国钰在野战军里转来转去,做师政委,正赶上临江、辽沈、平津大战。不同人的叙述里,丁国钰表现得都挺“顶得住”,但他说自己只是那种“不怕死,也不怕累”的性格。也许是此前太多次生死边缘,心里总觉得,能活着总是赚的。
到了朝鲜战场,丁国钰身上又多了层光环。42军政治部主任,前线奔走,几度跨江与美军交手。说是“交手”,其实有时候是拼命,有时候更像是在比谁的存心更狠。战争结束,美方不肯放油,美国代表不是咬牙就是发火,谈判桌上的压力看不见、摸不着。丁国钰说那时要“死磕”,坚持不该让步的就一步不退。整个过程拉锯了七百多天,什么叫“持久”?就是每一餐都像啃硬饼干,心里还得慢慢熬。
最后停战,李克农、乔冠华归国,丁国钰主持了谈判剩下的事。1953年那会儿,彭老总带着他和几人签了停战协议。一切落定,丁国钰才算松了口气。有人说,这两年多他老了十岁,夜里做梦都还在跟美方代表凶狠比眼神。
共和国成立那会儿,新中国缺人手。周总理眼光独到,点了一批能干的过来当外交官,丁国钰就在其中。他本是沙场硬汉,忽然转身,得开始喝咖啡、写公文、和鬼佬打交道。第一次出国当使节,他暗暗咬牙,告诉自己别让总理失望。阿富汗、巴基斯坦的日子语言不通,规矩难懂,但丁国钰还是把每一件事办得干净利落。同行的同事总夸他“稳得像块老砖头”,其实他心里也时常泛起波澜,好多次夜深人静时,还在琢磨:“咱们到底能不能让别人看得起中国?”
到特殊历史节点,他又被调到北京市委,成了书记。1976,“四人帮”声势大,风声鹤唳,谁都知道要有一场大动作。吴德找来他和倪志福,把计划悄悄交待清楚。抓人那夜,两人坐在电话机旁,桌上一股冷汗。直到消息传回,行动成功,二人才敢松口气。后来回忆那晚的心情,他只说“就像从井口往下跳,幸好底下有水”。
此后,八十年代已经是老人了,但国家需要,他又两次出任外交大使,去了挪威、埃及。异国他乡,不再是战争年代那种提心吊胆,反而像是另一种漂泊。丁国钰做得仍然漂亮,他一直说:“走到哪儿都要记得你是谁。”
漫长一生,丁国钰1994年离休,2015年在北京去世,99岁。有人问他最后悔的是什么,他总说:其实这一辈子,想明白的事早就明白了。国家比自己活得久。人生都像一场长征,有走不完的山,有到不了的远方。至于丁国钰——一个小镇出身的外交官,前半生在风雨里拼杀,后半生在人情世故里周旋。他到底有什么遗憾?或许只有老家山头上的一句乡音和那些未曾说出口的告别吧。
现在,丁老的照片还藏在某个档案馆无人翻看。可他那种骨子里的韧劲,还有深夜里咬紧牙关的倔强,也许,还是能留在故事里。我们常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丁国钰这一代,是把苦都熬成了回答——等有机会,你再问问后人,他们会不会还记得当年那群走过草原的孩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