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 | 立方大家谈专栏作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为我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擘画了宏伟蓝图、明确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具有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承前启后且影响深远。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应有之义,也突显了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准确把握和理解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一是在本质上注重以人为基础的城乡融合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始终把人的需求和全面发展放在首位,这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特征之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同时重点强调,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城乡发展成为交错相融、和谐共生的共同体,让农民群众拥有更好的生产与生活条件。

伴随着4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城乡分配不均、城乡制度性分割、城乡人口双向流动不畅以及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差异化等问题。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承担着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责任。2022年全省县域常住人口约6740万人,约占全省常住人口的68%左右。注重人的素质提升和技能培训,继续以“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为抓手,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致富能力,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建立城乡劳动力流动机制,鼓励城市人才入乡创业,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有序转移;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确保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二是在空间上注重以县城为载体的城乡融合发展。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城”与“乡”的区域空间和发展边界明显,呈现为典型的二元结构。县域涵盖县城、乡镇和村庄,是连接城和乡的天然纽带。从地理空间来看,县域是城镇地区和乡村地区的汇通地带,社会结构性互动频繁、城乡联系密切;从经济空间来看,县域是农产品的第一级市场,具备一定的工商业基础,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优良条件;从行政治理空间来看,县城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具备较强的统筹协调能力。因此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场域和重要载体。

目前河南省拥有104个县(市),县(市)数量居全国前列,作为承载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支撑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根基和强大底盘。产业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融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河南省各县域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三是在内容上注重以要素为核心的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要素主要是人、地、钱三大要素。目前主要还是处在乡村资源被虹吸到城市的状况,城乡要素流通渠道还未完全打通,双向流动的格局未真正形成。在城乡融合发展中要统筹城乡要素市场,创新完善城乡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实现城乡要素流动自由化。

以高质量创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契机,河南省要在农业科技人才下乡、农村产权融资模式、农地入市改革、科技成果入乡转化等方面改革创新和深入探索。畅通城乡人口自由流动渠道,鼓励县域制定人才入乡制度细则,吸引并留住农业农村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同时加快破除农民进城的壁垒,让农民在城市站得住脚。

加快推动农村“三块地”(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激发城乡发展新动能。多渠道筹措资本,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设立县级城乡融合发展基金,探索通过担保融资、税收减免、财政补贴、投资补助等措施,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和市场主体参与城乡产业发展建设。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坚持以人为基础、县域为载体、要素为核心的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奋力推进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道路的河南实践,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责编:史健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