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新领导上位都信奉“新官上任三把火”,用立威来稳固自己的地位,但这种做法不一定就是最优选择,年轻精明的乾隆就走了另一条更精明的路。 乾隆的继位与雍正相比算非常顺利了,但是继位顺利不等于能快速坐稳江山。正如清史专家戴逸先生在《乾隆帝及其时代》所说的那样: “新皇帝一旦从前一代统治者手中接过权力,他立即会发现自己置身于变幻莫测的官僚政治的旋涡中。周围充满着欢呼和赞美,欺骗和谣言,摇尾作态的献媚乞恩,诚惶诚恐的畏惧战栗。这一切往往会使一个不够老练的统治者头晕眼花。” 乾隆继位的时候只有二十五岁。 这个年龄放到现在也就是硕士刚毕业,一个应届毕业生能有什么职场经验。从一个小白要变成一个成熟的职场人,还得经过一段较长的“实习”期,同时还得遇到一个好前辈指导。
乾隆幸运的是,他父亲雍正死得早,他能早点登基;但他的不幸就是在他实习期的时候,指导老师雍正就突然驾崩,导致年轻的乾隆在猝不及防、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迫承担起整个大清王朝的重担。 这个担子是真不轻,面对的挑战是真不小,那年仅二十五岁,既没来得及在朝中经营人脉,又没有过实习期的乾隆,他该如何处理各方势力坐稳自己的帝位呢? 雍正突然驾崩,乾隆猝不及防登基 雍正的死,非常突然。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晚上,大学士张廷玉刚刚睡下,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是圆明园的太监来传圣旨,皇帝要他火速入宫。 张廷玉自然不敢怠慢,火速赶往圆明园。等张廷玉进到圆明园见到雍正时,张廷玉是“惊骇欲绝”,此时的雍正已经躺在龙床上,双目紧闭,呼吸微弱,陷入了昏迷。 这一年,雍正不过五十八岁,年龄不算老。前两天,雍正的身体确实有点不舒服,但依然可以正常办公。二十二日这一天的白天虽然病情有点加重,但依然能接见大臣处理政务,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雍正皇帝就迅速地进入到濒死的弥留状态。 太医开的药无力回天,拖到二十三日,雍正驾崩了。 关于雍正皇帝的死,坊间有很多传言,最荒诞的说法是被吕四娘飞剑取了首级。而史学界比较一致的结论是,雍正的暴毙是因为服用丹药导致中毒而死的。一个证据就是根据《清高宗实录》记载,雍正死后第三天,乾隆就把宫中那些被雍正豢养的炼丹道士全部扫地出门了。
雍正死得太突然,以至于没来得及留下任何遗诏,接下来谁都知道最重要的事就是确立新君。此时,雍正的两个儿子,弘历和弘昼都在忙着大声号哭,那谁是雍正选择的下一任皇帝呢? 康熙大帝晚年最为伤心和无奈的事情恐怕就是“九王夺嫡”了,为了避免重蹈覆辙,雍正创造性地发明了“秘密立储”制度。 所谓秘密立储,就是皇帝在位时不公开宣布太子,而是将写有继承人名字的诏书分别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和皇帝身边,等到皇帝驾崩后,宣诏大臣共同拆开传位诏书,确立新君。 其实早在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雍正皇帝就把亲书密诏藏在了“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就在群龙无首之时,还是张廷玉最先镇定下来。 根据《张廷玉年谱·雍正十三年》的回忆:“我和鄂尔泰对聚集在寝宫的王公大臣们说:‘大行皇帝生前写有传位密诏,曾让我们二人看过。现在最紧要的事就是要找到密诏。’大家说是。 于是命令总管太监去找。总管太监说:‘这件事皇上没有和我们说过,不知道密诏藏在哪儿。’我说:‘大行皇帝当日密封的文件,应该也不会多。你就找外面用黄纸封着,背后写一个‘封’字的小盒,应该就是。”
没过多久,太监果然在张廷玉的指示下找到了密诏,王公大臣一起宣读诏书,诏书的原文是: 宝亲王皇四子弘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皇考于诸孙之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恩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间,朕于乾清宫召诸王满汉大臣入见,面谕以建储一事,亲书谕旨,加以密封,收藏于乾清宫最高之处,即立弘历为皇太子之旨也。其后仍封亲王者,盖令备位藩封,谙习政事,以增广识见,今既遭大事,著继朕登极,即皇帝位。——《清世宗实录》 那乾隆听到诏书之后是什么反应呢? 根据张廷玉的回忆是,“新皇帝乾隆听到是自己继承大位后,立刻伏地大哭良久,王公大臣再三劝解,新皇帝仍不起来。”
乾隆的哭是复杂的。虽然乾隆早就猜到自己将是大清国的继承人,但在他看来,储君的“实习”应该是场耐力竞赛,他都做好了四五十岁登基的准备。但没想到父亲雍正比祖父康熙还少活了十一年,死得太过于突然,以至于他毫无心理准备。 可以猜测,乾隆的痛哭,有丧父之痛,也可能是在释放毫无准备就要承担如此巨大责任的压力。 正统儒家信徒,反感严酷刻薄 雍正为了保住皇位,为了大清江山,殚精竭虑拼命工作了十三年,但他个性刻薄,让人不敢亲近;在继位之后对自己的兄弟和心腹大臣残酷无情; 最令人反感的是为了扭转康熙晚年政局的宽纵废弛,雍正施政过于猛烈,动不动就抄家,因此获得了一个“抄家皇帝”的恶名,最终是几乎所有社会阶层都厌恶他。 那顺顺利利登上皇位的乾隆,会像他的父亲雍正一样,以严酷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帝位吗?没有,乾隆“背叛”了自己的父亲。
乾隆应该是大清开国以来历代皇帝当中,受教育最完整、最系统、最严格的。从他青年时的诗集《乐善堂全集》来看,他应该算是一个非常正统的儒家信徒。在他眼里,完美君主治理天下的做法“应该以德而不以力。所以德行高尚的人成功,德行不佳者失败。” 在《宽则得众论》一文中,他鲜明地表达了宽仁的政治理念:“如果能宽以待人,宽容他人的小过,成就自己的大德,那么人人都感其恩德,心悦诚服。如若不然,以褊急为念,以刻薄为务,虽然为政勤奋,如秦始皇那样每天批阅无数奏折,像隋文帝那样亲自替百官治事,又有什么用处?” 因此在乾隆眼里,父亲雍正并不是一个成功者,并且在内心深处对父亲的严酷刻薄深有反感,同时惋惜父亲吃力不讨好,不会做人。 与父亲唱反调,以宽仁笼络人心 虽说古语有云“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但为了稳住自己的帝位,乾隆没有被这些空洞的字眼束缚住,而是毫不犹豫地与父亲唱起了“反调”。 雍正最为人诟病的是对手足兄弟的残酷无情。大哥、二哥都在雍正任内被监禁至死,老八、老九被禁锢削籍。三哥和老十、老十四也永远被囚禁。其他宗室被杀、被关、被流放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乾隆在当王爷的时候就对这些宗亲怀有同情,但是摄于雍正的威严不敢表露,可是为了赢得皇室和上层王公对自己的支持,乾隆登基一个多月后,就发出了一道震动朝野的谕旨: 阿其那(允禩)、塞思黑(允禟)孽由自作,万无可矜,而其子若孙实圣祖仁皇帝之支派也,若俱屏除宗牒之外,则将来子孙,与庶民无异。当初办理此事,乃诸王大臣再三固请,实非我皇考本意。其作何处理之处,着诸王满汉文武大臣……各抒己见,确议具奏。——《清高宗实录》 乾隆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恢复这些罪人子孙的身份,那底下的王公大臣当然心领神会了。不久,几乎所有因为储位斗争而被摒出宗籍之外的人又恢复了身份。 乾隆赏赐给“阿其那”“塞思黑”的子孙相当丰厚的产业。就连雍正朝最重要的政治犯,前十四阿哥允禵也被放了出来,并且赐给公爵,给予优越的生活待遇,以让他安养晚年。 可以说乾隆的这一举动,一下子扫除了皇室王公之中对雍正乾隆一支的怨恨,新皇帝的“宽仁”如春风一样,让他们重获新生。 争取到皇室王公的支持之后,乾隆也已“宽仁”取得了官僚集团的效忠。 雍正时期的君臣关系,就像猫鼠关系一样。雍正总是以恶意去揣测自己的臣子,对臣子的一举一动都苛刻明察,一丝错误也不放过,而乾隆却让这些人感觉到了温暖。
对雍正留给他的老臣,比如张廷玉、鄂尔泰等,乾隆不但没有按照“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惯例罢黜免官,反而非常尊重,即位之初对他们都称呼“先生”,还动不动就施恩赏赐。 对那些获罪的官员,乾隆不是像雍正那样锱铢必较,严厉冷酷,而是以“宽则得众”的原则给予开释,比如著名将领傅尔丹、岳钟琪都因贻误军机被判死刑,乾隆给予释放。 雍正去世时正因追赔赃款而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官员一律获得宽大处理。据统计,乾隆初年从轻处理的官员,多达2100多名。 乾隆的宽仁是否赢得了人心?可以说效果是非常明显,全国臣民对乾隆的印象极佳,认为他是一位仁慈善良,甚至有点柔弱的贤君。 《啸亭杂录》说:“乾隆皇帝即位时,正是雍正皇帝严厉治理之后,他凡事皆以宽大为政,罢开荒,停捐纳,重视农业,限制僧尼。万民欢悦,颂声如雷。江南出现了‘乾隆宝,增寿考;乾隆钱,万万年’这样的歌谣。” 根据《朝鲜李朝实录》的记载,就连当时在北京的朝鲜使臣也称赞说:“雍正有苛刻之名,而乾隆行宽大之政。以求言诏观之,不以论寡躬缺失,大臣是非,至于罪台谏,可谓贤君矣。”
防微杜渐,大权独揽 如果因此你就觉得乾隆是一个宽仁柔和的君主,那就把乾隆想简单了。 贯穿乾隆一生的政治信条就是大权独揽,正如他所说:“盖权者,上之所操,不可太阿倒持。”乾隆上位之初虽然执行的是一种宽仁的政治,但是对于能威胁到他帝位的势力,乾隆可是一点都不会放松和手软。 从古至今,对新皇帝权力威胁最大的势力就是太后和外戚势力,熟读史书的乾隆当然知道这一点。于是乾隆以一种“隆养”的方式处理与母亲钮祜禄氏的关系,虽然非常尊重孝顺,但是绝对不允许太后碰一下他的权柄。 举个例子,有一次,太后和乾隆聊天,就想让乾隆拨点钱修修顺天府的一座庙,乾隆当即满面笑容地应承下来。但转过脸他就降旨,严厉斥责太后身边的太监张保和陈福: “张保糊涂不知事务,陈福随侍圣祖多年,理合深知体统,几曾见宁寿宫太后当日令圣祖修盖多少庙宇?朕礼隆养尊,宫闱以内事务,一切仰承懿旨,岂有以顺从盖庙修寺为尽孝之理?”看在太后的面子上对他们不予严惩,但声明下不为例:“嗣后如遇此等事务,陈福等不行奏止,轻意举动,多生事端,朕断不轻恕。” 乾隆表面上是在斥责太监,其实是在敲打太后。除了太后和外戚之外,乾隆防范的另一个重点就是自己的兄弟叔伯。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清朝的崛起最倚重的就是家族力量。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都是兄弟儿子一起打天下。为了皇位,爱新觉罗皇室内部几乎每一代都有激烈的政治斗争,康熙晚期激烈的“九王夺嫡”乾隆也是亲身经历过的。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乾隆刚登上皇位,就决定彻底改变清王朝的贵族政治传统,把所有皇族人物都排斥在权力核心之外。 对于自己还活着的两个弟弟弘昼和弘曕,乾隆在金钱、爵位上毫不吝啬,但是一涉及权力,乾隆就会格外警惕严厉,丝毫不让他们染指,还经常提醒他们:“不许干预政事,保全名誉。” 比如有一次,乾隆让弘昼在宫中给八旗子弟监考,考试开始了,乾隆迟迟不退席。弘昼大大咧咧地请皇帝回宫吃饭,说这里有他就行了。乾隆只是点了点头,但还是坐在那里没动。这时弘昼公子哥的暴脾气就来了,对乾隆说:“你难道连我也不相信,怕我被他们买通了吗?” 在专制时代,对皇帝这样说话就是大逆不道。当时乾隆一言不发就走了。等乾隆走后,弘昼才回过味儿来,知道自己犯了大错。第二天,就去给乾隆请罪。
乾隆对他说:“昨天,如果我答复一句,双方顶撞起来,你就该粉身碎骨了。你的话虽然不好听,但我知道你内心友爱,故而原谅了你,今后要谨慎,不要再说这种话了。”弘昼这才知道自己逃过了一劫。 乾隆即位时,弘曕年仅两岁,对于这个幼小的弟弟,乾隆很是关照,但自幼娇生惯养的弘曕性格缺陷很多,有一次给太后请安跪错了地方,跪在了乾隆平日跪坐的地方,乾隆就特别敏感,于是弘曕就被诸过并罚,革去亲王,降为贝勒,并解去了一切差事,永远停俸。弘曕经过如此挫辱,居然因此身患重病,很快不治身亡,年仅三十二岁。 对兄弟都如此严峻,对其他皇族,乾隆的严厉就不用多说了。至于说对于前朝泛滥的太监乱政,乾隆的防范也非常成功。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十一日,刚登上皇位两个月的乾隆就开始敲打太监。他发布上谕,指责雍正时期,一些太监不遵守既定礼制,妄自尊大。 第一个被拿来开刀的太监就是《甄嬛传》里的老熟人,雍正驾前太监苏培盛。乾隆指责苏培盛妄自尊大,竟然敢和阿哥们平起平坐,说“以前在朕弟兄面前,或半跪请安,或执手问询,甚至与庄亲王并坐接谈,毫无礼节”。
乾隆在上谕中严厉地敲打说:“太监等乃乡野愚民,至微极贱,得入宫闱,叨赐品秩,已属非分隆恩……尔等当自揣分量,敬谨小心,常怀畏惧,庶几永受皇恩,得免罪戾。”
为了有效管理太监,乾隆总结了积累近百年的管理经验,下令编纂“宫廷法典”——《钦定宫中现行则例》和《国朝宫史》。由于时时提防,所以乾隆朝六十年,太监们始终没有对皇权构成任何干扰和威胁。
乾隆的即位之初的故事,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乾隆即位之时虽然很年轻,但他已经是一个非常精明的青年政治家了。他并没有用传统的“新官上任三把火”来树立权威,而是知道应该拉拢谁,应该打击谁,而宽仁与严厉,都是这位新生代皇帝的一体两面。
参考资料:
《饥饿的盛世》
《乾隆帝及其时代》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