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经过86版《西游记》的演绎俨然成为了大众所熟知的形象,与此同时,其中的唐僧、猪八戒、沙和尚以及形形色色的妖怪也深入人心。每当师徒四人遇难时,孙悟空会去向神佛寻求帮助,最常见的就是向观音菩萨去求援。 在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之后,师徒四人成功求取了真经,孙悟空也由美猴王、孙行者完成了到斗战胜佛的转变。如果将斗战胜佛与观音菩萨相比,佛比菩萨等级要高。但是孙悟空又是经过观音点化、扶助才得以成佛的,似乎在位次上存在着矛盾。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与佛身佛心的观音菩萨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是,孙悟空美猴王形象的塑造。孙悟空无疑是电视剧《西游记》中最为出彩的一个角色,天生地养,取万物之灵。 《西游记》第一回,美猴王称自己为“无性之人,生于顽石之中。”菩提老祖赐予他姓、名。因形似猢狲,去兽性,入门派,当悟字辈。鸿蒙初辟本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

要有好的艺术效果,就要有鲜活的人物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孙悟空是一个具有反叛传统观念的形象代表,不谙世事,无法无天,下地府勾画猴子猴孙名册,入海闹龙王龙宫夺定海神针等等。直到被太白金星以招安的形式请到天庭才暂时告一段落。 《西游记》第五回,天庭要举办蟠桃盛宴,仙女来取桃。悟空大喝:“你是那方怪物,敢大胆偷摘我桃!”如此直接粗鲁,可见后来每当悟空向观音求助,观音那句“泼猴”,此名不虚。

在孙悟空保护唐僧一路西天取经的时候,面对种种困境,难免分身乏术。此时,最多向他施以援手的就是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在渡劫期间,就曾经发愿,愿以世间苦为自身苦,不渡众生,此生不为佛。可见观音菩萨的佛心。 再观观音菩萨相貌,理圆四德,智满金身。四德在佛教中指没有变革生灭、自在随心、体真实而用实在、解脱一切垢染。书中这句话足以表现出观音菩萨的佛相。

在《西游记》第十四回,师徒二人遇到了一伙盗贼。悟空主张杀了这伙盗贼,而唐僧主张宁可死也绝不行凶。其实,在任何人身上,任何人具有各自的立场。立场不同,自然观点不同。只是杀生这个问题对于佛教徒来说是原则性的问题,悟空一气之下,去东海去讨茶吃。 观音菩萨是佛家人,自然赞成唐僧的立场。况且唐僧和悟空还有师徒之情分。但是碍着悟空身上的天性,观音菩萨这时就变做了一个老妇,给了唐僧带有紧箍儿的嵌金花帽。诓悟空戴上,若悟空再肆意横行,念咒语便是。

《西游记》第十五回,白龙吃掉了唐僧的坐骑。揭谛去帮忙找了观音菩萨,悟空在见到了观音之后不免抱怨头上的紧箍咒。“你这个七佛之师,慈悲的教主!你怎么生方法儿害我!” “七佛之师”这个称呼可不是一般人可以担当的起的。悟空对观音菩萨的称呼是有原因的。我们的常识里认为佛比菩萨位阶要高,其实不然。据《悲华经》记载,观音菩萨是远古删提岚国转轮圣王无诤念的大太子“不眴”与父王、二弟一起在宝藏如来门下修行。

也就是说,在如来佛祖还在渡劫的时候,观音菩萨就已经完成了修行。之所以称之为菩萨,而不是佛,是因为观音菩萨自愿降尊。寺庙中“倒驾慈航”就是对观音菩萨这种无我之境的称颂。 解八难,度群生,大慈悯。《西游记》第八回,在如来佛祖正愁着怎么将三十五部真经传给世人的时候,观音菩萨主动要求作为使者,去选一个取经人。

如来佛祖如是说道:“别个是也去不得,须是观音尊者,神通广大,方可去得”可见即便是如来佛祖,也对观音菩萨尊敬有加。不仅是佛祖,玉帝、王母也很尊敬观音菩萨。 在孙悟空大闹天宫之际,观音菩萨询问玉帝的意见亲自去看看闹的缘由,并提议玉帝一同前去,玉帝也没有任何异议。可见观音菩萨的话在一众神佛之中是很有分量的。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在悟空询问蟠桃宴请了谁的时候,仙女的回答。蟠桃会宴请了西天的诸位佛祖、观音等。由此可见,观音尊者的地位非同一般。 除此之外,《西游记》第二十六回,师徒四人歇息在镇元大仙处,因三个徒弟贪食人参果并把果树打倒而与镇元大仙发生冲突。悟空也是后来请来了观音菩萨才得以收场。

就是在后来,悟空想要如来劝观音收回头上的紧箍咒,让他回到花果山过他的逍遥日子。如来却说:“你不要乱想,好好保你师傅取经去。观音使者与你师傅去说。”可见观音菩萨对于取经之路上师徒四人之间关系的调停是尤为重要的。 在《西游记》中常常可以看到观音大士拿着一个玉质的净瓶。书中对其做出如下描述:“净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杨岁岁青。”青有万物生长之意,给人以春天生发之感。甘露取甘甜、露水之意,露水本身晶莹、给人以滋润、涓涓细流以润人心之意。

在孙悟空打翻人参果树一回也是净瓶甘露令果树起死回生。灵根现出芽枝损,甘露滋生果叶全。观音大士手持净瓶甘露就突出了佛身佛心的观音大士本身的“净”。 佛教《椤严经》以苦恼难、大火难、大水难、罗刹难、刀兵难、诸鬼难、枷锁难、劫贼难为八难,观音菩萨则可使众生“八难无畏”。能够自己本身无所畏惧的人才能使众生无畏惧。

不是所有人的心愿全是成佛,观音菩萨始终记得渡劫时的发心是免世间苦,而不是成为多尊贵的菩萨或者佛祖。然而,世间苦是无休止的。 也就是说,观音菩萨永远也不能成佛。但是就是这种以佛身践行佛心的悲天悯人,才成就了真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