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秋,局势已经乱成一锅粥,没人会料到北方的天会变得那么快——日军速度太快了,山东本来是要死扛的,结果韩复榘直接让主力后撤,留一地的老百姓看着天边的炮火发呆。范筑先,那时是山东第六区游击司令,也是聊城县县长,他接到命令其实并没当回事,民心根本留不住,撤退,凭什么?

他带八个团加入八路军,1955年仅授大校,去世后百位将军为他送行

张维翰负责政训处,表面上只是个文职,也是范筑先的亲戚,许多人还不知道其实他是共产党的地下党员。在风声格外紧的时候,张维翰劝范筑先不能撤——他提的理由说不上多冠冕,倒挺管用聊城这么多百姓,没了守军就是等着被灭口。范筑先最后是听进去的,回头就把人马拉回来。

他带八个团加入八路军,1955年仅授大校,去世后百位将军为他送行

韩复榘见到范筑先不听话,打电话催了又催,范筑先压根不理,大家都知道一走百姓就完了。聊城到底能守住不?张维翰这一步棋其实挺险,他开始帮忙扩军、训练、摸排地形,到处找支援,又拉上徐向前(那会129师的副师长),专门从河北赶过来一趟。

他带八个团加入八路军,1955年仅授大校,去世后百位将军为他送行

两边一合计,129师把一批骨干派去聊城,成立了临时军事学校,谁没打过仗都能学点本事。时间只够教最简单的游击、埋伏——其实就是把仗打的肮脏些,总比死守等死强。问题是日军实在太狠,飞机、炮轰、屠杀,没有最惨。11月14日,敌人直接扑了上来。范筑先、张维翰靠在指挥部,白天黑夜地守,十几波打下来,第二天城枪声还没停,防线塌了。

他带八个团加入八路军,1955年仅授大校,去世后百位将军为他送行

范筑先自杀了,没拖泥带水,58岁的年纪真抗不过命数。129师来的不少人也牺牲了,事后清点伤亡数字太吓人,哭都来不及。张维翰没死,在城破后努力把散兵收拾起来,四处求援,搭上鲁西特委的本地武装,刚刚拼出第三纵队。

他带八个团加入八路军,1955年仅授大校,去世后百位将军为他送行

为给牺牲的范筑先留个念想,很快第三纵队改名筑先纵队。张维翰做到司令员,手底下说八个团,实则也就刚凑万人出头。最初他们没亮明是八路军的旗号,其实是想避免刺激地方各种力量。结果很快日军就来围剿,双方陷入慢性的拉锯,一轮轮巷战下去,关键据点也还守住了。

他带八个团加入八路军,1955年仅授大校,去世后百位将军为他送行

1940年,筑先纵队被编进八路军,名义上还是八个团,可死人太多,实际上只剩五个营都不到。紧接着和先遣纵队合编成了129师新编第八旅,张维翰挂旅长,肖永智政委,副旅长叫王近山。

他带八个团加入八路军,1955年仅授大校,去世后百位将军为他送行

说句不好听的,这新八旅其实是个拼盘,打仗靠主力第二十二团,剩下的是地方武装和零散部队合成。王近山厉害,这个老红军在红四方面军里都算狠角色,却一直没做头,就看张维翰的面子。按常理,资历差了点都不会这么配对。是不是上面更看重张维翰?这里有点说不明白。

他带八个团加入八路军,1955年仅授大校,去世后百位将军为他送行

军队合成后,他们被派去冀南前线,任务就是甩开日伪军搞游击。陈再道带头指挥,频率高得让对手都疲了。不断磨损,胜算也不常有,一场硬仗下来谁都不觉得自己有多“革命乐观”。

他带八个团加入八路军,1955年仅授大校,去世后百位将军为他送行

1942年,张维翰升任冀南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和陈再道搭档,当时压力越来越大。时间一转到了43年,两人就去延安待了阵子学习,这其实是常见调动,部队干部都要轮着进修。可惜,前线机会越来越少,张维翰重回要地的可能性,后来证明并不高。

他带八个团加入八路军,1955年仅授大校,去世后百位将军为他送行

抗战结束,解放战争爆发,张维翰没再回主力,顶多在地方干点军政活。1949年,任邯郸军分区司令员,说真的,已是边缘岗位,军事决策这些年轮不到他插手。到底啥原因?只是在地方工作就低人一等?

他带八个团加入八路军,1955年仅授大校,去世后百位将军为他送行

1955年,第一次大规模授衔,气氛其实挺沉闷,那是中国军队制度化的。129师里,同级的旅长死了仨剩六个,结果杨得志、韩先楚直接封上将,韦杰、徐深吉是中将,尹先炳与张维翰都是大校。

他带八个团加入八路军,1955年仅授大校,去世后百位将军为他送行

怎么评张维翰?红军时期没资格,入党时间太晚,过去是1937年才成为党员,资本远不及长征帮——比如志愿军参谋长解方,级别更高,也因没参加红军,1955年仅是少将,张维翰要是能混中将,那才奇怪。还有一点,他在解放战争期间没打什么大仗,地方上忙于整合,行政大于军事。等到正式掌兵,也是战事基本结束的阶段。

他带八个团加入八路军,1955年仅授大校,去世后百位将军为他送行

,大校已经算是对他历史地位的一种照顾,不算冤,也真没啥彩头。很多同级的人物放今天来一个比一个传奇,对红军出身讲究程度那种苛刻,放在1955年军队系统都一样。

他带八个团加入八路军,1955年仅授大校,去世后百位将军为他送行

真正让人意外的是1979年张维翰去世的时候,送行的将军一百多位,各种名头的大人物纷纷登场,还包括陈再道、李聚奎这种重量级角色,甚至刘伯承、徐向前各自都送了花圈。外行人会疑惑,这到底是因为什么?

依我这不止是私交,也不是规格上的“待遇”,反而很大程度是对那个抗战阶段最高烈度付出的纪念。虽说张维翰后半生没再入主一线,可聊城一役的惨烈,筑先纵队的艰苦,他和那代将领的缘分谁都抹不掉。你要问具体哪一点让这些人尊敬他,他们中太多曾在战场与他共过患难,或者感叹于他留给后人一段无畏挣扎时光。

这反而说明,单靠级别、头衔、档案数字,都盖不过战争年代留下的情谊。大校也好,上将也罢,人与人的信任与悲悯,最后总得流传下来。矛盾的是,论军功他其实并未显赫,按现在标准也就算地方将领;但历史折射下去,每个人的选择总归有他自己的重量。尹先炳中将被降级有错在先,可张维翰此生的得失也许本来无所谓“值”与“不值”。

饭后闲谈,有人会说授衔制度公平吗?公平有人信,不公平更难制度这玩意儿说绝了也不准头。范筑先当年想法太直,张维翰选择太紧,留下的只是战乱废墟与人际悲欢。

今天回头,资料上写的全是数据和转任,其实细看每个人,活成什么样都逃不过背景的裹挟。假如再选一次,有多少人会按既定“红色路线”去表现自己?答案未必重要。

奋斗多半是命了,归宿大家都搞不清楚。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