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波
成都蓉城完胜曼谷联的亚冠附加赛令人赞叹不已!不仅是因为主队3比0大胜挺进亚冠精英联赛,亦非只是由于凤凰山主场的TIFO震撼人心,还有以主裁亚历山大-金为首的澳大利亚裁判组近乎完美的执法。这三大元素,在国外赛场基本可谓标配,但在咱们这儿,每一条皆属稀罕。前两条太多人说过了,今天我就单说第三条吧。
亚冠附加赛是没有VAR的,熟悉中超裁判执法风格的球迷都知道,咱们本土裁判如今离开VAR几乎就不会吹了,小黑屋那位不断介入,比赛不断中断,主裁不断跑到场边看回放,这在中超司空见惯。足协为啥盛夏酷暑超级桑拿天不惜球员透支虚脱,也要求每个半场都有两位数的补时?除了上下半时各一次补水占掉几分钟时间,主要还是VAR频繁介入耗时太多,比赛支离破碎,净打时间少得可怜。而蓉城踢曼谷联这场对抗激烈的比赛,有人注意到没有VAR吗?出现过因没有VAR导致的大的争议判罚吗?
其实,没有VAR仍能有效掌控场上局面,确保比赛正常进行,仅仅是澳大利亚裁判组留给我们深刻好感的次要方面。主要方面,是他们执法尺度与国际足联主流理念的无缝衔接,鼓励进攻、鼓励对抗,不因球员情绪表达而动摇自己的判断,不该响哨的坚决不响哨,该响哨的毫不犹豫。当场上所有球员都意识到“闹”讨不到任何利益,注意力便会自然集中到比赛上,裁判的权威性和比赛的公正、流畅,则水到渠成。
有人说,亚冠比赛由亚足联委派裁判,澳大利亚裁判在亚大区也是水平比较高的,成为中超裁判的一面镜子不足为奇。可是,哪怕我们传统印象中水平不那么高的国外裁判,似乎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这就更耐人寻味了。今年中超联赛进入最后三分之一赛程节点的第19轮和第20轮,外籍裁判开始露面。第20轮上海德比由新加坡主裁塔基主哨,在他之前,泰国主裁西瓦功·布乌敦执法了第19轮蓉城与泰山之战。其后,预计会有更多的外籍裁判到来,执法焦点战役和亚冠参赛队相关的场次。
邀请外籍裁判执法,对中超而言并不是个新鲜事儿,那特殊的三年以前,每到联赛最较劲儿的阶段,把关键比赛的执法交给外籍裁判,已经形成惯例,现在属于恢复常态。不过,比之当年,中国足协邀请外籍裁判执法的动机发生了改变,更看重的是裁判尺度差异带来的功利效应。中国足协分管裁判工作的副主席许基仁表示:“中超选用外籍裁判,主要考量是加强中外裁判的交流,让外籍裁判与中超球员(尤其是国家队队员)彼此熟悉,推广国际判罚尺度,这对国家队以后踢国际比赛是有益的,也有助于中超球队适应亚冠比赛。”而此前,邀请外籍裁判往往缘自本土裁判执法公正性缺失,这一点,眼下看来退居第二位了。
泰国和新加坡裁判团队来自亚洲传统足球二三流的东南亚国家,尽管近年来东南亚足球进步很快,与中国足球之间的差距迅速缩小,然而至少理论上尚未超过中国足球。邀请这两国裁判团队来解决中国裁判不太可能解决好的公正性问题,完全说得过去,向他们学习国际判罚尺度推广,是不是有点儿匪夷所思?为啥泰国和新加坡裁判的执法就是国际尺度,咱们的本土裁判就是国内尺度?泰国、新加坡裁判执行的是国际足联统一的判罚规则,难道中国裁判执行的是另一套?单讲执法国际比赛的经验,哪个泰国、新加坡裁判曾像马宁那样主哨亚洲杯决赛,且两度执法世界杯正赛?
可见,中国裁判欠缺的不是国际裁判的人数、名头和执法国际赛事的经验,而是专业层面之外的东西。不光是马宁,整个中国裁判群体对外口碑都是不错的,他们只要被委派执法国际赛事,就能吹出“国际判罚尺度”,可是一回到国内,就只会吹“国内判罚尺度”了。这肯定不是规则或能力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大家应该心知肚明。
最后,再给中国足协一个建议:邀请外籍裁判团队,必须连视频助理裁判一起邀请。场上裁判是老外,小黑屋里是自己人,等于换汤不换药。五年前泰山与国安八进四之争,那位名气不亚于澳大利亚主裁亚历山大-金的韩国主裁,观看回放后吹格德斯精彩的断球助攻有效,咱们的视频助理裁判却坚持判无效,韩国主裁没办法只好改判——按理说主裁才是最终拍板者,可惜这个理儿,在中超讲不通。同样的哨,不同的人。这句话,可以解释外籍裁判与本土裁判根本性的差别所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