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西省(7个)

有得亦有失,盘点国内因生僻字而更名的30座城市(下)

16、新余市

曾用名:新喻

新余市原名“新喻”(yú),三国东吴宝鼎二年(公元267年),豫章郡所辖的宜春县析置出一新县,因境内主要河流为“渝水”(今袁河),而得名新渝县,该地名一直延续至唐代,是赣中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因官方文书传抄失误,“渝”字被误写为“喻”,此后历代相沿成习,县名也固定为新喻;1957年,因“喻”字结构复杂、使用频率低,遂将新喻县更名为新余县;此次更名既保留了“渝水”的地理根源(“余”与“渝”发音一致),又规避了唐代误写的偶然性,实现了名称与地缘的重新契合。

有得亦有失,盘点国内因生僻字而更名的30座城市(下)

17、大余县

曾用名:大庾

大余县原名“大庾”(yǔ),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将庾胜率军驻守梅岭(今大余县境内),当地人以其姓氏命名此地为“大庾”,纪念其戍边之功;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正式设县,沿用“大庾”之名,之后大庾县作为赣粤湘三省要冲,地名一直存续;1957年,大庾县字因存在生僻字,被大余县所取代,尽管更名,但当地至今仍保留有“大庾岭”、“庾胜广场”等地名。

有得亦有失,盘点国内因生僻字而更名的30座城市(下)

18、于都县

曾用名:雩都

于都县原名“雩都”(yú),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此地始设县,因城北有雩山(古代祭祀祈雨之地),故取名“雩都”,之后雩都县一直为赣南政治、经济中心,因辖区分置出瑞金、会昌等六县,被誉为“六县之母”,雩都这一地名也一直沿用了2158年;1957年,因汉字简化需要被批准更名为于都县;此次更名简化了书写,又保留了历史名称的语音关联,避免文化断层,但弱化了“雩”字所承载的古代云雨祭祀传统。

有得亦有失,盘点国内因生僻字而更名的30座城市(下)

19、全南县

曾用名:虔南

全南县原名“虔南”(qián),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清廷划龙南县、信丰县部分属地置虔南厅,因该厅地处虔州(今赣州市)之南而得名;1957年,因生僻字简化需要更名为全南县,但直到今天当地仍保留有“虔南大道”、“虔南小镇”等地名。

有得亦有失,盘点国内因生僻字而更名的30座城市(下)

20、寻乌县

曾用名:寻邬

寻乌县原名“寻邬”(wū),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首设县,当时的县名为长宁县,寓意长治久安;1914年,因与四川省长宁县同名,依据《同名县处理办法》将其更名为寻邬县,新县名源自境内的主要河流“寻邬水”(今寻乌河)及明代地名“寻邬保”;“邬”字书写繁琐且非常用字,在公共事务中易造成误读,因此在1957年“寻邬县”被更名为“寻乌县”。

有得亦有失,盘点国内因生僻字而更名的30座城市(下)

21、横峰县

曾用名:横峯

横峰县原名“横峯”(fēng),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朝廷析弋阳县东北部、上饶县西北部置县,命名为兴安县,寓意“兴而安之”,寄托地方安定繁荣的期望,县治设于横峯镇(今岑阳镇);1914年,因江西“兴安县”与广西“兴安县”同名,依据“一地一名”原则,江西兴安县更名为“横峯县”;1957年,因“峯”为生僻字,故横峯县改名为同音的横峰县。

有得亦有失,盘点国内因生僻字而更名的30座城市(下)

22、新干县

曾用名:新淦

新干县原名“新淦县”(gàn),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始建县,因县治位于淦水沿岸而得名,为江西省十八古县之一;到新莽时期曾短暂改名“偶亭”(公元9年),东汉时复名新淦,之后一直延续多代;1957年,依据全国汉字简化政策,新淦县被批准更名为新干县。

有得亦有失,盘点国内因生僻字而更名的30座城市(下)

四、重庆市

有得亦有失,盘点国内因生僻字而更名的30座城市(下)

23、丰都县

曾用名:酆都

丰都县原名“酆都”(fēng),东汉永元二年(公元90年)始建县,时名平都县;隋代时取“平都山下丰民洲”之意更名为丰都县;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下诏将丰都县改为酆都县,“酆”字取自道教典籍中“罗酆山”、“北罗酆”等冥府称谓,强化了当地作为“鬼国幽都”的宗教意象;1958年,酆都县复改为丰都县,原因为“酆”字结构过于复杂、不便书写和辨认;此次更名蕴含破除封建迷信的时代诉求,“酆”字长期与阴曹地府绑定,而“丰”字寓意丰收祥瑞,更符合新时代的需要。

有得亦有失,盘点国内因生僻字而更名的30座城市(下)

24、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曾用名:石砫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原名“石砫”(zhù), “石砫”源于土家族语,意为野兽出没之地,反映了当地的山林地貌特征,历史上曾写作“实竹”或“石住”等;南宋景定年间(公元1260年–1264年)置石砫安抚司;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升为石砫宣抚司,治所迁至今址,石砫也成为正式的官方名称;1959年,因“砫”字生僻难写,遂将石砫县更名为石柱县;1983年设立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时,仍沿用1959年规范的“石柱”一名。

有得亦有失,盘点国内因生僻字而更名的30座城市(下)

五、四川省(2个)

有得亦有失,盘点国内因生僻字而更名的30座城市(下)

25、甘洛县

曾用名:呷洛

甘洛县原名“呷洛县”(gā),“甘洛”源自彝语中的“甲谷甘洛”,意为“甘(呷)家家族聚居的陡缓坝子”;1956年12月建县时,县名定为呷洛县;“呷”字在彝语中为当地家族姓氏,但“呷”在汉语中读音十分复杂,因此在1959年呷洛县更名为甘洛县;“甘”字既保留原音近似(彝语中“呷”与“甘”音近),又符合汉字简化政策要求,便于书写与推广。

有得亦有失,盘点国内因生僻字而更名的30座城市(下)

26、越西县

曾用名:越嶲

越西县原名“越嶲”(xī,一读suǐ),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越嶲郡,因越过嶲水(今越西河)设郡而得名,“嶲水”为古代金沙江与雅砻江合流区域的古称,该名称延续两千余年;因“嶲”字生僻罕见、结构复杂,在证件办理、交通购票等公共事务中常造成识别困难,所以在1959年撤销普雄县并入越嶲县,并将越嶲县更名为越西县。

有得亦有失,盘点国内因生僻字而更名的30座城市(下)

六、广西壮族自治区(1个)

有得亦有失,盘点国内因生僻字而更名的30座城市(下)

27、玉林市

曾用名:鬱林

玉林市原名“鬱林”(yù),“鬱”字取自当地草木繁茂、香气浓郁的特征,《说文解字》中释义为“鬱从林,表香草,缶为瓦器,捣香草调酒,象征芬芳”;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鬱林郡;唐代改置鬱林州;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州治迁至南流县(今玉林市区);“鬱”字结构极为复杂,笔画多达29笔,1955年“鬱林”因笔画繁复被简化为“郁林”,即郁林专区;1958年,郁林又被更名为玉林,“玉”象征美好,契合当地“岭南美玉,胜景如林”的地域特色。

有得亦有失,盘点国内因生僻字而更名的30座城市(下)

七、黑龙江省(1个)

有得亦有失,盘点国内因生僻字而更名的30座城市(下)

28、铁力市

曾用名:铁骊

铁力市原名“铁骊”(lí),辽代时其境内生活有女真族“铁骊部”;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在此设“铁山包协领署”;1915年因境内的“铁山包”地名及铁骊部的历史渊源正式设“铁骊设治局”,1933年升为铁骊县;1956年,铁骊县正式更名为铁力县,以“力”代“骊”的更名方式,也提升了其名称的实用性。

有得亦有失,盘点国内因生僻字而更名的30座城市(下)

八、青海省(1个)

有得亦有失,盘点国内因生僻字而更名的30座城市(下)

29、门源回族自治县

曾用名:亹源

门源回族自治县原名“亹源”(mén或wěi),县名源于境内的浩亹河(今大通河),“亹”字取《诗经》,指“峡谷两岸对峙如门”的地貌;亹源于1929年始建县,但地名书写繁琐且罕见,因此在1953年设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时,将“亹源”改为“门源”;此举既消除了生僻字障碍,又延续了浩亹河源头这一鲜明的地理文化符号。

有得亦有失,盘点国内因生僻字而更名的30座城市(下)

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个)

有得亦有失,盘点国内因生僻字而更名的30座城市(下)

30、和田地区

曾用名:和阗

和田地区原名“和阗”(tián),“阗”字在梵语中意为“玉石之路的起点”,1759年设和阗办事大臣;1959年,“和阗地区”更名为“和田地区”,直接原因是“阗”字结构复杂,属于生僻字范畴;更名后,和田既保留了原名的读音(“阗”与“田”音近),还延续了西域都护府管辖地的基本历史脉络。

#地理##地图#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