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孟小冬(1908一一1977),被称为“冬皇”,是中国京剧史上最杰出的女老生之一。


她以女扮老生闻名,突破性别限制,创立了独特的“女老生”表演体系。她还赴海外演出推广京剧,并著书立说,系统性传承技艺。她与梅兰芳齐名,其艺术成就被公认为“坤生之首”。


她们少年义结金兰,青年共侍一夫,中年反目决裂,老年相互照应。


姚玉兰(1903一一1980),出生于梨园世家,母亲是著名的京剧老生。她的艺术专长更全能,早期以老生、武生、红生为主,兼演小生和老旦。


若论两个人的艺术成就和名气,孟小冬远胜于姚玉兰。原因在于孟小冬从艺时间更长,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体系”,并能形成理论。


孟小冬和梅兰芳1927年结婚,结婚期间虽然脱离了舞台,但会参加一些义演。不演出的时候也会勤加练习、吊嗓练唱,还会拜师学艺。1931年她提出与梅兰芳离婚后,又活跃在了舞台。


而姚玉兰嫁给杜月笙后,身份变成了杜月笙四太太,婚后能参与的表演很有限,主要是一些慈善义演,生活重心从艺术表演转向了社交领域。


孟小冬与姚玉兰的相识起于1922年的汉口演出,当时两个人年纪都还不到20岁,因为艺术理念相近,结为金兰。


她们少年义结金兰,青年共侍一夫,中年反目决裂,老年相互照应。


姚玉兰是杜月笙的四房,因为得宠,受到了另几房太太的排挤和打压,这让姚玉兰很不开心。她知道丈夫杜月笙一直对孟小冬有意,在孟小冬与梅兰芳离婚后,她便说服了孟小冬也嫁给了杜月笙。


姚玉兰的初衷是为了自己在杜家有一个帮手,共同抗衡另几位太太好巩固自己在杜家的地位。不过事与愿违,自从孟小冬入住杜家后,杜月笙对她的关心远远超越了对其他太太的待遇。在自己60岁寿宴上,还特意将孟小冬的演出安排在压轴,以突出她的重要性。


姚玉兰终归是一个女人,而且是一个旧时代女子。丈夫对自己宠爱过多时,另外的几房太太会嫉妒,同样,丈夫宠爱别的女人过多时,自己也会嫉妒。


而且在孟小冬入往杜公馆后,杜月笙的其他姨太太眼看又多了一个竞争者,而且这个竞争者还是姚玉兰从中撮合的,她们便共同指责姚玉兰的行为是“引狼入室”。


自从孟小冬进了杜家后,杜月笙对其他几房姨太太越来越冷淡,爱理不理的。例如二太太陈帼英在1949年杜家全员搬到香港后,因觉得杜月笙对自己不公平,与之发生争执,一气之下带着小儿子返回上海。陈帼英与杜月笙分居两地,连杜月笙去世她都不在场,可见关系冷淡到什么地步了。


但是杜月笙对孟小冬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的重视和喜欢了。在杜月笙晚年病重时,主要照顾杜月笙的人就是孟小冬。杜月笙在临终前坦言:“直到抗战胜利后才懂得爱情。”这里的爱情,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孟小冬。


以上种种让姚玉兰黯然神伤,后悔不已,她觉得自己不应该把孟小冬引起家门,两人也渐行渐远。


她们少年义结金兰,青年共侍一夫,中年反目决裂,老年相互照应。


杜月笙临终前对遗产进行了分配,他分给几位太太和儿子各1万美元,未婚的女儿6000美元,已婚的女儿4000美元。而孟小冬无儿无女,却额外获得了2万美元,不仅如此,在临终前,杜月笙又给孟小冬追加了3000美元。


他在和别人交谈时,感叹:“还是小冬最苦。”在杜月笙看来,别的太太们都有孩子,老有所依,而孟小冬孤身一人,无人照拂,所以额外给她分的多一些。


当时在杜家管家的是姚玉兰,面对这样的分配非常不满。她本人只得到了1万美元遗产,而孟小冬却得了得到了23000美元。但这又是杜月笙的遗嘱,她无力改变,只能被迫接受。


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在香港病逝。杜月笙活着的时候,有很多事情姚玉兰还憋着,如今杜月笙不在了,姚玉兰也不忍了,就把以前的不满一股脑的全部发泄出来。孟小冬也是一个不能委曲求全的人,在杜月笙去世后几个月,她就搬出了杜府在外单独居住。


而姚玉兰因为和宋美龄关系较好,宋美龄在得知杜月笙去世的消息后,便向姚玉兰发出了邀请,请她去台湾居住。为了获得庇护,姚玉兰带着杜月笙的灵柩和子女去了台湾,并将杜月笙安葬在台北。


她们少年义结金兰,青年共侍一夫,中年反目决裂,老年相互照应。


到了台湾,姚玉兰的生活相对平静,随着时间的推移,姚玉兰对孟小冬的怨气慢慢消散了。她想到孟小冬一人在香港居住,无儿无女,生活清苦,孤苦伶仃,不禁伤感。


她知道孟小冬不会再婚,自己也不会再婚,两人都没有了依靠,其实也算是同病相怜。不过自己总归还有子女傍身,可孟小冬没有,更显得可怜。


她又想到自己以前和孟小冬那般交好,只是因为孟小冬嫁给了杜月笙,杜月笙更爱她罢了,才导致两人失和。可是孟小冬之所以会嫁给杜月笙,不正是因为自己从中撮合的吗?如今杜月笙已经不在人世,还计较这些有什么意义呢?


她开始与孟小冬通信,并于1967年亲自打电话邀请孟小冬到台湾居住。她的女儿杜美霞也在两人之间调和,互相传达双方的意愿。终于孟小冬也放下两人之间的芥蒂,搬到了台湾。


孟小冬搬到台湾后,姚玉兰非常关心她的生活。姚玉兰几乎每天都到孟小冬的寓所去探望,陪她聊天、打麻将或看电视。孟小冬曾感慨:“她在我这里一坐,我就定心,她一天不来,我这日子就不知怎么过。”


孟小冬生活简朴,常常用一碗拌面填饱肚子。姚玉兰就会给她带菜,或带她去“天福楼”吃上海菜,去“高记”品尝生煎包,用这种方式改善孟小冬的饮食。


除了在生活上关心孟小冬,在业余生活中,姚玉兰也会鼓励孟小冬与票友、弟子加强交流。


孟小冬晚年哮喘严重,姚玉兰就督促她去医院就医,还安排专人照料。1977年孟小冬去世,姚玉兰坚持完成了葬礼,并妥善处理好了孟小冬的身后事。


在孟小冬去世后,姚玉兰还协助成立“孟小冬国剧奖学金基金会”,以资助京剧学子,延续其艺术生命。


她们少年义结金兰,青年共侍一夫,中年反目决裂,老年相互照应。


姚玉兰与孟小冬之间的感情是复杂的。年轻时她们是同行,是知音,相互欣赏,相互鼓励。后来她们形成了利益联盟,可随着杜月笙的爱更多偏向了孟小冬,她们又形成了竞争和敌对关系。到了晚年,又回归到纯洁的友情,相互照顾,互相鼓励。这种复杂的关系大概就是爱恨交织吧。


她们是闺蜜,是同盟,又是情敌。她们因争宠、嫉妒、利益反目,又因旧情难忘重新复合,一方照顾另一方,甚至为对方养老送终。


她们的关系很微妙,也很复杂,甚至算得上狗血,但也充满了真诚。其实她们都只是普通的女人,她们所做的一切,所经历的一切,只不过是希望自己能过得好一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