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降级",或许是近几年许多人生活的“主旋律”。

常言道,“普通人的钱不是挣来的,而是省来的”。

这话说来轻松,可真正实践起来却发现:

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易。

一些人试图严格限定自己的开销,结果却是“前两天一毛不拔,后两天疯狂购物”的报复性消费。

另一些人则选择“用更少的钱买质量更低的商品”,最终不仅退货率增加,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

那么,是否真有“既能省钱,又不降低生活质量”的“秘籍”呢?

近期,一些网友找到了一个新答案:

向父母学习如何省钱。

(图源网络,侵删)

网友“夏天”最近想购买两床新被子。

她先是在家门口的商场逛了一圈:

凡是看得上眼的被子都是名牌,价格动辄五六百元一床。

又尝试在某宝寻找:虽找到了满意的被子,价格也能接受。

但翻看评论区后却开始犹豫:

“被子有异味,晒几天太阳也散不掉。”

“被子太重,运费险不足以支付退货时的邮费。”

正犹豫不决时,夏天的母亲给出了一条“新思路”:

“不如,带我去咱家附近的家纺市场看看。”

该家纺市场位于老城区一个塑料大棚内,主要顾客群体是中老年人。

夏天跟随母亲来到一家手工棉被店。

“我们家的被子这些年来都是在这里定做的。”

店里老板娘向夏天展示了各种棉花和布料。

价格也相当实惠,最好的棉花做一床被子也不过200多元。

除了商品本身物美价廉,老板娘的服务也非常到位:

缝被子前会先将外面的棉布洗净晾干;做好被子后,还会送货上门。

夏天当即决定,订购了2床被子。

后来,躺在新买的被子上,夏天感到非常满足:

“不仅舒适度与商场里的无异,价格还便宜许多。

更重要的是,还体验到了亲眼所见的实在感及挑选的乐趣。”

除此之外,父母辈还有一些常见的节省思维值得我们借鉴:

1)充分利用每一样物品

既然付出了金钱,就要“榨干”物品的每一分价值。

例如,用不完的乳液倒置存放,接近用完的洗发水加水摇匀继续使用等。

2)坚持长期主义

对于物品,只要未损坏就持续使用。

像我妈妈购物重质感而非追潮流,年轻时买的衣服就偏好“耐看+质量好”的款式。

这样的衣服穿十几年也不过时、不破损。

她总是强调:“买东西,在精不在多。”

“用稍高的价格购买质量好的物品,使用足够久的时间,算下来也是省钱的。”

3)一物一用

对于具有相同功能的物品只保留一件。

比如每人一个喝水杯,冬天每人两套保暖内衣,穿坏了再买。

实际上,生活中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东西。

网友纷纷留言分享父母在饮食方面的省钱秘诀,观点惊人一致:

戒外卖,自己做饭;

戒网购,亲自去菜市场买菜。

(图源网络,侵删)

外卖固然方便,但随便一个快餐也要二三十元。

同样的食材自己烹饪成本能减半。

网购的蔬菜虽包装精美,但“量少价高”,容易未吃完就腐烂。

远不如亲自去市场“吃多少买多少”地新鲜划算。

(图源网络,侵删)

不过,同样“自己买菜自己煮”,其中也不乏省钱的“门道”。

豆瓣网友@半糖冰美式分享了自家父母的“省钱经”,非常值得借鉴。

1)互惠互利

由于常年固定在一家菜市场买菜,网友父亲对周边菜价了如指掌:

哪家市场的什么菜在什么时间最便宜。

每天早晨,按固定路线到固定摊位采购。

作为老顾客,相同的菜品在他父亲手里总能拿到更优惠的价格。

同时,若家中有红白事需求大量采购,父亲也会将熟悉摊贩介绍给亲友。

这样,网友父亲与摊贩间形成了“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

2)做个有心人

众所周知,批发价格比零售更低。

网友酷爱吃海苔,常从网上购买大包装。

后来,妈妈注意到包装袋上的二维码,添加了厂家客服微信后,直接从厂家批发了一大箱海苔,价格比网购便宜不少。

无独有偶。

网友父亲发现市场里的叉烧包价格上涨,便留心观察。

发现店铺里的叉烧包并非现场制作,而是快递小哥直接送成品至店。

于是,父女俩商量后尝试直接联系批发商购买,果然价格比市场便宜不少。

3)巧用时间差

逢年过节市场物价都会上涨。

因此,网友父亲通常会提前储备年货。

每次去市场看到物价低廉的好物品就多买些存放在冰箱里。

特别是像大闸蟹这类生鲜,提前购入后直接放入冷冻。

食用时解冻蒸煮即可,既保证了低价也确保了新鲜。

相较于年轻人较为“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父母辈在储蓄上大多遵循一个核心理念:

积少成多,重视每一分钱的价值。

网友@我是一个小脑壳曾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一次偶然机会,她发现母亲的理财账户余额高达14万元。

考虑到其出自单亲家庭且家境并不宽裕,母亲的所有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生计。

因此,这一存款让她颇为震惊。

后来母亲告诉她,这是通过15年的积累得来的。

原来,从2009年开始,母亲就开始购买理财产品并存缴保险。

银行里还有几个长期的定期存款。

所有这些零零碎碎加起来总共攒了14万。

对此,评论区的网友也有类似经历。

他们认为存钱应达到一定数额后再一次性存入较大金额。

但母亲却认为:

“有钱就存,不管数额大小。毕竟钱放在手里很容易花掉,不如一点点积累,长期下来也能攒下不少。”

此外,很多擅长存钱的父母都秉持一个原则:

先存钱,再消费。

例如夫妻二人工作的收入,谁的较低就先用谁的那份生活。

另一份则留存一部分作备用金,其余全部存起来。

然后再根据剩余资金规划每月支出。

我们都深知当前社会赚钱不易。

因此无论赚钱还是存钱,相比于追求“大目标”,珍视每一分小钱可能更为可行。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篇帖子,博主@小暖阿姨分享的“父母退休后的旅居生活”触动了我。

退休后,小暖阿姨的父母开始了逐海而居的自驾游。

为了在保证低消费的同时享受高品质生活,叔叔阿姨有自己的一套“省钱哲学”。

首先就是住宿问题,他们并不通过手机app预定,而是每到一个新地方现找房源。

为了找到“物美价廉”的住所,他们还会选择偏远小镇。

其次就是吃饭问题。

每到一个新地方,叔叔阿姨都会先去当地菜市场采购时令蔬菜和海鲜,然后回家自己烹饪。

若所在地区没有菜市场,他们就随机应变跟随当地人生活方式。

在这些“大事”之外,小暖阿姨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独到的智慧:

像是携带轻便的硅胶案板和塑料小刀以便烹饪,易于携带;

在汽车座椅上安装简易挡板以便休息。

每当看到父母的生活方式,小暖阿姨不禁感叹:

“爸妈的生活智慧让我这个只知打卡网红餐厅的人自愧不如。

这种贴近生活本质的方式真正触摸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那些真正会省钱并保持生活质量的父母们往往拥有大智慧。

他们对生活有更深刻的原生体验和观察:

在与人相处中找到“互惠互利”的快乐;在柴米油盐中寻找生活的真谛。

省钱不过是他们认真生活后的自然结果。

而这些是我们这些整日泡在互联网上,间接获取二手经验的人无法体会的。

也难怪有人感慨:

“以前总嫌弃爸妈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最后却发现,日常生活中教会我们的,往往不比互联网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