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我军评出的十位开国元帅和十位大将,加在一起只有徐帅一个人生于山西,其他19位都来自秦岭、淮河以南,也就是传统的南方地区。如果有朋友还觉得这件事具有偶然性的话,那么再看看其他级别的将领:57位开国上将中只有8个北方人,49位来自南方;放到全部的开国将帅(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里面,1614人中有八成以上是南方人,甚至有325位来自江西一省,几乎可以等同于整个北方地区的开国将领人数了,非常能够说明问题。

南方人确实在开国将帅中占比极高,南北方不成正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因为南方人善战,北方人不适合打仗吗?完全不是这样。之所以南方出生的开国将帅这么多,北方地区却相对沉寂,主要有如下3点原因。

第一点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军队是由党来指挥的,而共产主义思想更多是在南方地区开始传播,有了党组织并逐渐建立人民武装,1927年三大起义后,真正建立起了人民军队。在我国古代,从宋朝往后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区域。经济条件富足了,才有客观条件和土壤去接纳、培养进步的思想,领导人民进行斗争。

所以我党的早期党组织也多在南方地区建立,这个条件比北方好得多,因此不论是旧军阀军队里、国民党军队当中,还是我军自己吸纳、培养的将领,在南方区域都更有便利的发展条件,导致开国将帅中南方人较多。比如朱老总、彭老总、贺老总,都曾经在旧军队里服役,接触了进步思想之后转而成为我军的元勋,这种例子不一而足。

北方地区是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心区,自古以来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而中原大地,狭义上讲在传统的北方区域。尤其是元、明、清三个晚期封建王朝,其都城都在北京。因此整个北方地区都有着保守的政治风气和民风,北方人的身体条件和意志品质,其实总体是善战的,比南方人有优势。但是因为上述历史原因和思想因素,保守的北方人在近代成规模地发动起义的例子较少。我党领导的三大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都是在南方发动的,没有一个在北方,这样也很难刺激武装力量、建立根据地。

北方区域在建军初期显得比较沉寂,而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北方军阀的势力又普遍比较强大,东北军、西北军、晋绥军都比较难以撼动,不像南方的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军阀多但势力分散、弱小,容易刺激起暴动,起义也往往容易成功。北方出的名帅、名将少,但是从抗战时期山东八路军的作战能力,以及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野战军(四野)的强大实力和作用,都可以看出北方兵员素质是十分优秀的。名将少,并不代表北方人不适合打仗,更多是由地区特点和民众的思想惯性决定的。

第二点原因,跟建军前后的现实条件有关。1927年蒋某人彻底背叛革命,发动了“四一二”政变,疯狂清党下大量我党人士遭到杀害或被捕,革命形势严重受挫。由于老蒋是以黄埔军校和党军起家,经过北伐,长江以南大部分归中央系控制。北方地区的军阀势力和老蒋并不一心,我党在北方的形势相对南方宽松一些,未发动大的起义。我党早期领导的三大起义甚至八大起义,多数是在南方爆发的。而有了武装暴动,才能锻炼和培养起大批的开国将帅,比如林帅和粟司令,都参加过南昌起义。北方的将领则缺乏这样的机会,这是当时的现实条件。

第三点原因,与1955年首次评衔时的基本规则也有关联。开国将帅们的军政生涯,普遍与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的四段经历挂钩。而越早的履历,在评衔时越有含金量和参考价值,最受重视的资历就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也就是红军时期。其实像抗战和解放战争中,人民军队的主战场都已转移到了北方,陆陆续续加入我队的官兵数量庞大,但这部分人在资历上明显落后于红军时期就已成名的将领,因此仅有少数人能够评上中将或少将军衔。红军时期便已战功赫赫、资历深厚的南方将领,占了开国将帅里面的绝大多数也就不足为奇了。总体而言,不是北方人不善战,而是上述三点原因决定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