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 台风级)的中心已于今日(9月24日)17时前后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沿海登陆。在台风登陆前,气象雷达对其“动向”,尤其是风雨情况,是如何进行“掌控”的?这几张图,我们一起来看!

气象雷达如何掌控台风动向

天气雷达拼图—组合反射率

上图是我们最常见的天气雷达组合反射率拼图,它是由所有天气雷达的探测结果,按照强弱规则进行组合的结果,可以显示超大范围内的降水分布状况。

图上的颜色代表降水粒子的大小,颜色越艳丽,降水粒子越大。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雨滴落到地面和屋顶的声音越大,打到人身上也越疼。

从这张图例,我们一方面可以用台风眼的位置(也就是台风正中心的空洞)来判断台风的移动路径和方向。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台风影响的范围和已经影响区域的天气状况。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这样的感受?尽管自己距离台风眼的位置较远,但所在地区仍会受台风的强烈影响,大雨倾盆;反而,台风中心却很平静。

当你疑惑自身所在地区是否还受到台风影响时,就可以看看天气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确认一下自己所在地区上空和周边地区,是否处在类似漩涡的回波影响范围内,并结合台风眼的移动路径,来判断是否会受到影响。

随着双偏振技术在新一代天气雷达中不断应用,台风内部的降水粒子形态信息也能被天气雷达实时监测。

气象雷达如何掌控台风动向

天气雷达拼图—差分反射率、差分相移率

上面两张图是新一代天气雷达网的差分反射率、差分相移率拼图。

举个例子:我们在影视作品中常见到梭子或者鸡蛋形状的水滴,但实际降落的雨滴是更加类似于包子的扁的椭球体。

这是因为在雨滴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的会一直托着下落的雨滴,使得雨滴下落速度在达到某一个值后基本不变。这个无形中”托着”的手,便使得雨滴产生形变。往往雨滴越大,托着的力量就越大,雨滴就越扁。

因此差分反射率、差分相移率就是通过分析雨滴粒子的形变程度,来分析雨量。差分反射率越大,雨量就越大。不过,雨滴粒子形变程度与降水强度的关系通常较为复杂。因此,技术人员通过长期大量统计,结合实时订正拟合,从而计算得到雷达定量估测降水。如下图,就可以更加直观的显示,受台风影响的降水分布,来分析不同地区受到的影响。

气象雷达如何掌控台风动向

天气雷达拼图—1小时定量降水

而当台风不断靠近陆地时,新一代天气雷达便能发挥230千米探测范围、小于250米距离分辨率的精准探测,深入探查台风内部的精细结构,实现台风风场的高精度立体监测。

气象雷达如何掌控台风动向

新一代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

上图是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反射率因子与径向速度图。

由于雨滴粒子会随风在水平方向运动,因此通过多普勒效应,雷达就可以监测到雨滴粒子的运动,进而获得台风内部风场关键信息。

多普勒效应只存在靠近、远离两种状态,因此天气雷达通过正值来表示远离雷达的运动,而用负值表明靠近雷达的运动。

在台风的监测中,通常越靠近台风眼墙风速越大,我们需要结合雷达反射率因子观察雷达眼的位置,找到眼墙边缘最大风速数值,从而获得台风中心最大风力数据。

作者: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滕玉鹏

来源: 中国气象局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