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式152毫米加榴炮,这款脱胎于苏制M1955式重型加榴炮的“重锤”,在解放军炮兵家族中一直扮演着“火力支柱”的角色。然而,在1979年的那场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中,面对装备精良、战术灵活的越南步兵,66式152毫米加榴炮的威力似乎并未得到充分发挥。这其中固然有战场环境、后勤保障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中越两军在步兵火力配置上的差距,以及这种差距对战争进程的影响。
越南,这片饱经战火洗礼的土地,孕育了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他们长期在山地丛林地带与法军、美军作战,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战术风格。越南的山地丛林地形,限制了重型武器装备的使用,也促使越南军队更加重视步兵的轻便性和火力机动性。因此,越南步兵部队普遍装备了大量轻型火炮、火箭筒和迫击炮等火力支援武器,能够对敌方目标实施密集、准确的火力打击。
以1978年一个标准的越南步兵营为例,其火力配置包括:82毫米迫击炮6门、60毫米迫击炮9门、40毫米火箭筒9具、重机枪9挺、轻机枪27挺,以及大量的冲锋枪、步枪和手榴弹等轻武器。这种“火力至上”的理念,使得越南步兵部队在进攻和防御作战中都拥有强大的压制火力。
反观当时的中国步兵部队,虽然在武器装备数量上与越南军队不相上下,但在火力配置上却存在明显差距。以70年代末期一个中国步兵连为例,其主要火力支援武器是69式40毫米火箭筒和56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而重型火炮和火箭炮等支援火力则需要由上级统一调配,反应速度和火力密度都难以满足实战需求。
在越南战争中,美军凭借强大的空中力量和炮火优势,对越南北方实施了狂轰滥炸,却始终无法彻底摧毁越南人民的抵抗意志。这一惨痛教训,让越南军队深刻认识到火炮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因此,越南军队在战后大力发展炮兵部队,装备了大量苏制和缴获的美制火炮,包括152毫米、130毫米、122毫米和105毫米等多种口径的榴弹炮、加农炮和火箭炮,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火力打击体系。
越南炮兵部队的强大实力,在1979年的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越南军队依托山地丛林地形,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并利用其灵活机动的炮兵战术,对解放军部队实施了猛烈的炮火打击,给解放军造成了一定的伤亡和损失。
1979年的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是一场双方都不愿提及,却又无法回避的历史。在这场短暂而残酷的战争中,中越两军都投入了大量兵力和装备,其中就包括各自的“镇国重器”——重型火炮。而彼时的越南炮兵部队,已经发展成为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
据战后统计,1979年,越南北部的一个标准炮兵团,通常装备有54门各型火炮,其中包括12门152毫米或130毫米加农/榴弹炮、18门122毫米榴弹炮、12门85毫米加农炮以及12门107毫米火箭炮。这样的火力配置,在当时的东南亚地区,足以傲视群雄。
然而,与越南相比,中国军队在70年代末期,虽然经历了“文革”的动荡,但在火炮装备方面,依然保持着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大口径榴弹炮,一直是中国军队重点发展的方向。早在红军时期,中国军队就将缴获的少量152毫米口径的榴弹炮视为“宝贝疙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通过仿制苏制M1938式152毫米榴弹炮,推出了自己的54式152毫米榴弹炮。随后,又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更加先进的66式152毫米加榴炮。
66式152毫米加榴炮,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制造工艺和设计理念,其最大射程可达17公里,能够发射高爆弹、穿甲弹、化学弹等多种弹药,具有射程远、威力大、精度高、适应性强等特点,是当时解放军炮兵部队的“火力担当”。
在1979年的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中,66式152毫米加榴炮作为解放军炮兵部队的主力装备,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摧毁了越军的炮兵阵地、指挥所、通信枢纽和防御工事,有力地支援了步兵的进攻,为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时至今日,66式152毫米加榴炮虽然已经退出了解放军主力部队的序列,但在一些边防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依然能够看到它的身影。这款历经战火考验的“老炮”,见证了中国军队的发展壮大,也承载着一代代中国军人的光荣与梦想。
与66式152毫米加榴炮相比,如今解放军炮兵部队装备的05式155毫米自行加榴炮、PCL-181型车载155毫米榴弹炮等新型火炮,在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然而,我们不能忘记那些曾经为共和国的国防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兵”,是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铸就了中国军队的钢铁长城。
向老兵们致敬!中国军队,必将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