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马尼拉喊得很凶,表面上好像是“拖船来没来、走没走,补给能不能送进去”的拉扯,实际上骨子里是“谁能控制通道、谁能主导话语权”的较量。马尼拉喊得越凶,越说明他们心里清楚——时间不站在他们那边。谁能说了算补给的节奏,谁就掐住了局势的关键。这话不是吓唬人,过去这几周,从半月礁到仁爱礁的航道上,事实就是这么回事。
菲律宾参谋长布劳纳放了狠话,说“已经把中国船从仁爱礁赶走了,马上就补给”。可同一时间,外媒拍的画面根本不是这样:海面上中国的船和小艇没少反而更多了,还能看到无人机、直升机在活动,警戒圈比之前更密。另一边,菲律宾的补给船队在半月礁附近被拦住,耗了两天只能掉头,补给又一次黄了。后来“南拖185”这艘拖船成了焦点,马尼拉一会儿说“这船没啥好怕的”,一会儿又松口气说“拖船已经走了”。把这几段话拼起来看,特别像一个人在给自己打气:别怕,对方没你想的那么厉害。可问题是,海面上的实际情况,不会跟着菲律宾的喊话变。
中国海警船的吨位、数量、续航能力还有编队作战的本事,都比菲律宾强,这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差距。菲律宾最大的海警船也就两千吨左右,面对中国四五千吨甚至更大的执法船,就像用皮卡去拦大货车,硬拼根本没胜算。更关键的是,中国把拦截点设在了远一点的半月礁,相当于把“路口”攥在手里,把摩擦的强度控制在“靠近礁石但不出乱子”的范围里——这套打法之前在黄岩岛也用过。“远端节制,近岸稳控”这八个字,就能解释为啥菲律宾喊着“赶走中国船”,却一直没法把补给送进去。
很多人盯着“南拖185”,觉得拖船来了就是要“硬把坐滩舰拖走”,拖船走了就“没事了”。我得泼个冷水:拖船出现,是个工程信号,也是管控局势的一步棋,但不是决定一切的关键。那艘坐滩舰在礁石上卡了好几年,船身都锈得厉害,要是硬把整艘船拖走,不光费劲,还可能弄出生态问题,再被人拿来说事,搞出舆论风险。按工程常识,更合理的办法是先清理污染,再“拆成小块运走”。这事可不光需要一艘拖船,得有工作船、起重平台、防污染的设备、潜水和打捞队,还得有外围的警戒力量,是一整套体系。一艘拖船顶多算“钥匙”,不是“整扇门”。拖船暂时离开,不代表这事就黄了,更可能是换个节奏推进,避免在敏感的时候,被对方抓着“拖船”做文章、倒打一耙。
马尼拉这次话这么多,背后其实是实实在在的焦虑:有消息说,那艘坐滩舰已经三个月没得到像样的补给了。海上又热又潮,淡水都不够用,就算船上的人能扛住,政治上也熬不住。所以他们要搞“人道补给”的场面,但又不想按中国说的“只送生活物资,不准带加固用的东西”来。说白了,就是既想送物资,又想趁机往船上运钢材、燃油、零件,好让这艘船能继续“赖”在那,维持所谓的“事实存在”。结果这套“两头占”的心思被中国看穿,还摆到了明面上,反而让菲律宾下不来台:你要是真为了“人道”,把箱子打开检查了就能过;你要是藏着加固的东西,就只能被拦在外面。可菲律宾不按规矩来,非要靠喊话给自己壮胆,这根本不是“谁更硬”的问题,而是“谁心里有鬼”。
还有人问,要是中国真的“拆成小块拖走坐滩舰”,会不会让矛盾升级,把美国那些盟友引过来?这得看谁能把节奏控制在合理范围里。美菲条约里有个关键说法——“菲律宾的武装力量、船只或飞机遭到武装攻击时”才会触发,到底算不算“武装攻击”,得看现场的证据链。这几年中国在海上执法,有个很稳定的特点:控制冲突强度,凡事讲证据。拦截、驱离、设障碍、有限度用水炮,执法过程全程录像,目的就是把事情框在“执法对执法”的范围里,不给对方扣“武装攻击”帽子的机会。真到了要拆船的时候,程序必须公开、先考虑环保、全程留证据,这三件事缺一不可。只要守住这个底线,就算美军增加在附近的存在感,也很难直接派船贴身护航,硬闯作业区。澳大利亚那边更谨慎,嘴上可能会跟着说几句,但真要动手,未必会跟上来。
回到这几天的关键:到底谁在控制补给的“入口”。这次在半月礁拦住补给船队,再一次证明——控制通道比守住滩头更重要。你不让补给进“圈”,坐滩舰就只能在高温里慢慢耗着;你把规矩讲清楚,只要对方敢带加固的东西,就成了中国执法的理由。就算菲律宾想耍花样,比如夜里派小艇偷偷送、让一群渔船围着掩护,甚至想空投,这些小动作都躲不过卫星和录像。不管用什么战术,绕来绕去都躲不开“能不能进得了补给入口”这个坎。
关于“南拖185”的能力,其实查公开信息就知道,拖船的真实运力不是看“马力”多吓人,关键看“静拖力”和能不能适应实际工况。像“南拖185”这种能跑远洋的百米级拖船,拖力肯定不止“二三十吨”,要是看到这种不靠谱的数字,得多个心眼。就算拖力够,硬拖整艘船在工程上也不划算。与其纠结“能不能一下子拖走”,不如多关注“有没有工程船和围油栏到位”“有没有发临时禁航的通知”“有没有开始系统地拆船运走”。这些迹象出现了,才是真的“要开始清理了”。现在看来,还没看到确切的证据证明这些准备已经到位,这部分只能先记着“等官方消息确认”。
有人总爱把这场较量说成“谁更敢赌”,但我觉得更该说是“谁会算账”。马尼拉把舆论当排头兵,想靠喊得大声,把盟友拉进来帮自己;中国则把节奏攥在手里,压住冲突强度,反而让菲律宾想“把事情闹大、拉外人进来”的算盘落了空。你可以说这是“克制”,也可以说这是“不声不响的硬气”。在大国博弈里,敢赌不算啥,能控住局面才真值钱。中国不着急“今天就拆船”,正是为了找个更合适的时机,把事办得更稳。这跟“退缩”一点关系都没有。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这次博弈里,舆论战已经成了前线。菲律宾接连放话,一会儿说“赶走中国船”,一会儿说“马上补给”;可外媒拍的现场画面却显示,中国的力量在增加。这种“说的”和“看的”对不上,只会慢慢耗掉说话人的信用。到后来,他们得靠更大的动作来证明自己没说谎,反而把风险抬到了没必要的高度。中国的做法正好相反,直接把现场画面、坐标、时间戳摆出来,话说得简单,但有力量。谁能拿出能验证的证据,谁在国际上就能更占理。
近期中国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新闻发言人张晓刚指出,事实反复证明,菲方就是南海和平稳定破坏者、麻烦制造者。南海应成为和平之海、合作之海、友谊之海。菲方一再拉拢域外势力兴风作浪,妄图玩弄狐假虎威的把戏,破坏地区安全稳定。事实反复证明,菲方就是南海和平稳定破坏者、麻烦制造者,而个别域外国家唯恐南海不乱,怂恿支持菲律宾胡作非为,损害地区国家共同利益。中方维护自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行动正当合法,将继续坚决回击一切侵权挑衅行径。
把眼光放远一点看,在南海这盘棋里,仁爱礁不是唯一的棋子。半月礁、黄岩岛都遵循同一个逻辑:谁能切断对方“巩固事实存在”的路子,谁就能在接下来的博弈里更有主动权。把对抗限制在执法和工程层面,不让盟友的政治冲动越过航海警告线,这才是打持久战的办法。要是马尼拉非要把那艘坐滩舰当“主权旗帜”,就得长期付出代价——耗掉海上运力、赔上舆论信誉、压缩外交空间;而中国则把这种代价转化成菲律宾的“长期麻烦”,消耗的不是一时的情绪,而是菲律宾能持续投入的资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