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这个在被提出时就饱受质疑,因为康熙朝是平三藩,收台湾,稳定了政治根本,雍正朝革新吏治,发展经济。两代人承前启后,确实把清朝的状况改善很多,但最具争议的是乾隆时期,乾隆一生爱折腾,不能说乾隆是坐享其成,但乾隆晚年,确实在举全国之力,来勉强支撑大清的繁华。而这个时期,不可忽略的一个人物,就是和珅。

乾隆五十九年秋天,英国使者马戛尔尼来到北京,为了彰显大清朝的繁荣,和珅陪同83岁的乾陵带这个英国人游览了一次圆明园,然而这一次乾隆并不高兴,因为在经过长春园时,主殿的横檩有些变形,让乾隆觉得有失皇家体面。和珅洞悉帝王心事,立即建议,说圆明园内,有部分宫殿因为长期接受日月光华,可能需要小作修缮,预计修缮费用需要6000万两,虽然有人反对,但乾隆立即同意修缮。要知道,当时朝廷过一年的收入才7000万两。

和珅要从云南运来巨大的金丝杉木作为横檩,砍伐、运输和更换,一根大树的成本都上千两。但是只要乾隆喜欢,和珅也就无所顾忌。不巧的是,当年秋收之前,山东发生蝗灾,百姓都眼巴巴得等待秋收,但所有庄稼被蝗虫一扫而光,于是,除了地主官僚们,底层的贫民百姓都无米下锅,饥民遍野。当时官居大学士的刘墉建议,立即拨粮救灾,但是因为安排不及时,加上官吏贪污,核算好的粮食,发到百姓手中,连三分之一都不到。于是百姓们沿途乞讨,携手赶到京城。

当年冬天,天降大雪,乾隆命户部在城外搭设粥棚,救济饥民。但是由于天气酷寒,三天下来,已经冻死5000余人,灾民们食不果腹,还不能入城避寒,场面极其凄凉。上书房大臣王杰率先奏报乾隆,如今饥民饿死众多,应该打开城门,让饥民进城,然后户部多搭设粥棚,助饥民渡过寒冬。乾隆认为这是好事,但是和珅却发言了,和珅说:“微臣主管户部,户部已经在京城九门都搭设粥棚,饥民们贪得无厌,如果贸然开城门,饥民必然对城内百姓进行偷盗甚至行凶,到时候皇城内永无宁日。”

王杰反问:“那为何不能在城外多搭设粥棚,多发放衣物?”和珅回答说:“如今国库吃紧,只能搭设这么多粥棚,衣物等已经发放,但也只能尽力。若是想每位灾民都有棉衣,按如今国库的存银不可能办到,除非停止圆明园的修缮,才能把银两省下来。”和珅把话题扯到圆明园的修缮上,让王杰等人无法反驳,只能望着乾隆,希望当今皇帝能够救百姓于水火,没想到乾隆却说了让百姓寒心的9个字:“圆明园乃我大清颜面!”后面没有在说话,群臣会意,不敢多言,和珅则继续修缮园林。

小编查阅史料,这场灾难,最终导致饿死一万多人,多亏刘墉和王杰等人鼓动京城富商私设粥棚,要不然结果可能更惨。第二年,乾隆禅位给嘉庆,大清朝已经不是康熙或者雍正时的大清朝,因为这里有乾隆,“乾”是乾坤的乾,“隆”是兴隆的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