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讯(记者 马丹)近日,副热带高压强势发展,南方地区气温“火力全开”,不仅白天热得疯狂,夜间也是热浪凶猛,日蒸夜煮全天酷热不下线。今天8时,苏浙沪的气象站们“霸屏”全国高温排行榜前10,上海三个站点位列其中,网友调侃“包邮区”要改名“包熟区”。
今天上海气温的攀升劲头和昨天不相上下,7时35分,上海的高温橙色预警信号早早“报到”,8时多气温轻松突破35℃的高温线,连续第三天冲击40℃。截至今天,今夏的高温天数已达24天,7月28日开始的第三轮高温热浪天气已形成高温“七连击”。
“热穹顶”让酷热超长待机
为什么最近苏浙沪地区高温超长“待机”?气象专家解释说,这和近期副热带高压强势且稳定有关,在它的作用下形成了一种“热穹顶效应”。热穹顶是一种自然现象,指的是高层大气热高压在一段时间内停滞不动,高压与附近低压之间的大气环流形成了稳定的“Ω”型,高压就像个罩子一样把热空气盖在热浪发生区域。与此同时,这个热穹顶还阻止了冷空气进入其中,使得穹顶里的温度越来越高,引发热浪或超级热浪事件。因此,在副热带高压系统主体核心覆盖下的苏浙沪地区就成为了此轮高温最强、最持久的核心区。
据预报,未来10天,上海仍将维持高温酷暑天气,明天的最高气温仍有可能接近40℃,下周高温“常驻”,只不过火力会稍微调低一些,最高气温回落到38℃附近。
夜温高易引发“夜间中暑”
白天炙烤,晚上焖蒸,上海这几天夜间暑热也肯不下线,哪怕到了晚上9到10时,气温也都在30℃以上。据气象监测,今天上海的最低气温高达32℃。气温开启了“996”的连轴热模式,也让中暑气象风险一直维持在最高等级“极易中暑”。健康气象专家说,在夏季,人们往往会忽视夜温的风险,认为天黑之后天气就凉快了,但实际上,中暑不分昼夜,甚至夜温高还会带来“叠加效应”,增加中暑风险。
上海市气象局依托上海市气象与健康重点实验室,联合徐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于近十年本市气温及中暑病例监测数据,详细分析了不同时间热环境下的中暑风险。结果显示,除了众所周知的日间高温(最高气温≥35℃)显著加剧中暑风险外,当夜晚气温较高(最低气温≥27℃)时,中暑风险也很高。“尤为值得警惕的是,当白天和夜晚都很热,即白天最高气温攀升至35℃以上,同时夜晚最低气温亦不低于27℃时,中暑风险将急剧攀升,远超单一时段热环境的影响。这种‘全天候高温’模式在上海十分多见,年均出现天数多达21天,且呈现出显著的逐年增多的趋势,成为市民健康的新挑战。”
高温时段减少户外活动
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出现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症状的总称,是热平衡机能紊乱而引发的一种急症。热射病是中暑里最严重的一种。
一般来说,先兆中暑时,人的体温正常或略微升高,主要表现为大汗淋漓、四肢无力、口渴、头晕、头痛等症状。如果症状继续加重,体温上升,并且出现皮肤灼热、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则可能是轻症中暑。一旦有这些症状,应注意赶快离开高温环境,寻找阴凉通风处休息,少量多次补充含有盐分的清凉饮料,还可以在额头、太阳穴处涂抹或服用祛暑药物等。
专家提醒,遇到极端高温天气,市民尽量减少上午10时到下午16时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如果夜温偏高,也不宜在夜间开展夜跑、夜骑等户外运动。
【相关链接】
上海市气象服务中心发布“应对高温小贴士”,并提醒,高温是灾害天气的一种,会影响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衣:穿着清爽透气的衣物,以棉麻类天然纤维为佳;户外避免太阳直射,穿戴遮阳帽等防晒衣物,佩戴墨镜,防止强烈阳光对眼睛的伤害。
■食:高温易导致食物变质,注意饮食卫生安全;大量出汗后及时补充电解质水,可适当多喝温开水,绿豆汤等,水温不要过低。
■住:合理用电,室内空调温度不宜过低,保持室温在26℃左右或室内外温差不超过10℃;注意用火用电安全,检查电器是否有老化短路等问题。
■行:尽量减少在上午10时至下午16时的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车内不要放置打火机、定型喷雾等易燃易爆物品。
如果出现大量出汗、皮肤发凉、面色苍白或潮红、昏迷、呕吐等症状,要注意是否中暑。中暑患者应移至凉爽处并及时就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