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外界温度不断攀升,理论上蔬菜细菌性病害的发生概率应降低。然而,不少菜农反映,无论是番茄还是黄瓜,细菌性病害的发生率却意外增高。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细菌性病害的产生主要依赖于两个条件:伤口和湿度。尽管当前季节的特点是高温和强烈的光照,大棚的通风能力较强,理应加快湿气的排出,但实际情况却是,大棚内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排湿不畅,从而使得细菌性病害的发生率仍旧居高不下。

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阻碍了大棚快速排湿的能力呢?同时,日常管理中有哪些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棚内的湿度?

合理通风是控制湿度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而通风的效果好坏直接影响到湿度的散失速度。通常情况下,增加通风量是通过扩大放风口来实现的。然而,有时候即便将风口开到最大,通风效果也不一定理想,这是因为影响通风效果的因素众多。

图片来源:农业科技报

例如,大棚之间的间距对通风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无论是塑料大棚还是拱棚,间距的大小直接关系到通风的质量。在一个南北向排列的塑料大棚群中,位于前端的大棚通常拥有最佳的通风效果。而对于密集排列的拱棚区域,各棚室之间仅有80-100厘米的距离,加之棚面较宽较平,导致排出的高温气体又会被其他棚室吸收,进而严重影响通风降温的效果。

遮阳设施也会影响通风效果。空气在棚内形成的对流需要通过顶部放风口将热空气排出,以带动凉爽空气从棚前面进入(对于拱棚则是两侧进入)。然而,一些菜农在棚面覆盖遮阳网时,为了防虫效果,会进行全棚覆盖操作,这无疑限制了空气流通。因此,在使用遮阳网时务必保证不遮挡放风口,以免影响热空气的排出,进而影响降温和排湿效果。

另外,防虫网的选择也会对通风效果产生影响。根据不同的防虫需求选择不同规格的防虫网,气流速度下降会对通风降温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存放于放风口顶部的其他覆盖物也会干扰棚室的正常通风。

由此可见,上述问题的存在会对棚室通风排湿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菜农们需要加强管理,减少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加速棚内湿度的消散。

在高温强光环境下,水分的蒸发速率加快,此时浇水需要注意时间间隔及水量的控制,保持土壤含水量在50%-75%为最佳状态。采取少量多次的浇水策略,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土壤和棚室的温度,还可以补充因蒸发导致的土壤水分缺失。同时,在浇水过程中要注重根系和土壤的健康维护,适当使用含有甲壳素、氨基酸等成分的水溶性肥料。

根据棚室位置的不同,蔬菜所处的环境有所差异,因此浇水量亦应有所区别。对于风口下的蔬菜,由于水分蒸发较快,应适当增加浇水量。采用滴灌系统的菜农可以调整滴灌带出水孔的数量来加大水量。此外,对于大跨度的大棚,建议在整地时使地面呈现南高北低的微坡形态(高度差约5厘米),这样做是因为棚室的风口通常设置在北侧顶部,对应的北侧地表水分蒸发较大。统一的浇水后,北侧水分蒸发快,植株所需水肥量相对较少,从而导致整个棚室北侧植物的生长势较弱。相反,适当的高度差可以在北侧形成一定的积水,弥补因蒸发失去的水分。

需要注意的是,小水勤浇的原则是在确保植株肥水需求的前提下实施的。肥随水走,植株吸收养分也需水的参与,因此均衡不同区域蔬菜的管理是关键。特别是对于处于风口下部的植株,确保其所需的水肥充足尤为重要。

多措并举减少蒸发

在高温季节种植棚室蔬菜时,不推荐铺设地膜,因为高温环境本已不利于蔬菜生长,而地膜的使用将进一步增加土壤温度,对根系的生长同样产生不利影响。不覆盖地膜的土壤裸露在外,有助于增强其透气性。

对于新定植至开花前的蔬菜而言,由于其根系在土中的分布较为局限,因此在浇水后通过多次浅耕可以有效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并降低湿度。随着植株的成长,根系逐渐扩展,浅耕操作应更加轻柔以避免伤根。正确的浅耕方法不仅能切断土壤毛细管以减少水分蒸发、蓄水保湿,还能保持地表干燥疏松,同时地下土壤维持适度湿润。此外,浅耕还有助于打破土壤板结层,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其透气性。

作物秸秆具有很好的吸湿效果,并且能减少土壤蒸发量,延长土壤保水周期。建议菜农撤去行间秸秆上的地膜覆盖,增加秸秆使用量。比如原来每行使用一袋秸秆的情况可以增加至3-4袋。较厚的秸秆层不仅可以有效吸收热量、降低湿度,还能减少行间水分蒸发,起到与地膜相同的效果。秸秆越厚,防止行间被踩实的效果越佳。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秸秆分解可进一步补充养分、改良土壤。

发病部位不同防治用药不一样

叶片发病:当叶片或果实出现初期症状时,可以通过喷施药剂来处理。治疗可以选择噻菌铜、噻霉酮混配中生菌素;预防则可喷洒中生菌素或枯草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等。此法也适用于全棚预防性用药。

茎秆发病:面对茎秆发生的病害,尤其是腐烂型细菌性病害如软腐病,单纯的药剂喷施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建议采用药剂涂抹的方法处理:首先清除病部腐烂组织直至健康组织完全暴露,随后用抗生素、铜制剂或其他抗菌剂调成糊状涂抹于患处。这种方式可以提高药效。

图片来源:农业科技报

针对茎秆内部的病害如细菌性髓部坏死,可通过药剂注射来治疗。依据病害的程度,适当切开茎秆部分(注意不要切断),使病变部位完全暴露后,使用如可杀得叁仟、喹啉铜与其他抗生素如中生菌素、新植霉素混合液进行注射。受髓腔结构影响,这种方法虽然费时费力,但效果显著。

根部发病:若病部在根部,例如青枯病等,因用药受限,可采用药剂灌根方式进行处理。例如使用春雷·王铜或硫酸铜·钙结合叶枯唑或乙蒜素再加噻霉酮灌根,每株植物大约使用半斤药液。灌根后,在灌溉时每亩地添加微生物菌剂以补充土壤菌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