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蔡宇丹 济南报道

近期,26家山东省属国企在官网披露2023年度报告,又有5家在债市披露2023年经营业绩。2023年,山东有7家省属企业跻身营收“千亿俱乐部”,山东能源集团成为2023年山东省属企业营收、净利“双冠王”。

2023年是国内外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的一年,根据经济导报记者梳理,披露净利润指标的28家省属国企中,至少10家净利润出现下滑,原因是受行业影响等。

这样的市场环境加快了国企改革步伐。

最近,国务院国资委公布“双百行动”“科改行动”2023年度专项考核结果,山东19家企业入选“双百企业”,22家入选“科改企业”,其中万华化学、兖矿能源、山东高速、双星集团、山东港口等5 家入选“双百企业”标杆等次;浪潮集团、潍柴动力、泰和新材、山东新华医疗器械等5家入选“科改企业”标等次,入选企业数量和“标杆”企业数量稳居国内第一阵营。

“双百行动”、“科改行动”是国企专项改革之一,2023年是国企改革承前启后之年,山东这些标杆企业的改革动向透露了什么风向?

1.进军新赛道,创新业务大增

2023年,AI技术大爆发带来行业颠覆式变化,能源体系变革引发市场格局的一系列巨变,叠加大的经济周期,对于很多企业来说,2023年,活着就是一种胜利。

2023年,原油市场疲软和消费市场增长放缓,对全球化工企业产生严重影响。根据数据监控,截至2023年11月底,大宗化工榜共有72种化工大宗原料处于下跌状态,占比64%,其中跌幅超过20%的产品达24种,占比达21%,多种化工产品价格断崖式下跌。华鲁恒升的主要产品除尼龙价格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外,其他产品价格大幅下降。

2023年,泰和新材面临成立30年来最困难局面。氨纶价格大幅下跌,行业出现大面积亏损。

化工、材料企业面临的行业寒冬,正是市场大环境的真实写照,布局新赛道,多方下注,加速产业转型成为企业的立身之本。2023年山东国企的一个新气象就是创新业务剧增。

2023年,冰轮环境实现营收74.96亿元,同比增加22.86%;净利润6.55亿元,同比增加53.73%,其中新产品、新技术、新产业占总收入的比重超过70%,同时新增3家国家级专特精新“小巨人”企业。

冰轮环境大力拓展低碳能源这个大赛道,加快低碳能源利用、分布式能源、氢能装备、工业热管理的布局与突破发展,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基础材料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在乳山引入海阳核能供热上,冰轮环境提供大温差长输供热系统核心设备。

泰和新材总裁迟海平在研讨会上致辞。

2024年5月,第四届新能源汽车用关键材料与技术专题研讨会在泰和新材成功举办。这样一场行业盛会为何选择在烟台,由泰和新材举办?

材料科学历来是技术进步的支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更加依赖于高端新材料的创新和应用。“汽车非金属材料虽然用量不大,但是起关键作用,技术难点多,过去大多数依赖进口。”一汽研发总院非金属材料部高级主任朱熠说,泰和新材成功把这个“黑盒子”打开了,从芳纶到芳纶纸,再到运用在汽车电机上的复合绝缘纸,我们一直在关注这家持续性创新公司的探索,成长速度非常值得赞叹。

目前,泰和新材生产的芳纶系列材料在新能源汽车上已经实现了15个部位的应用。作为全国最大高性能纤维生产企业,泰和新材围绕绿色制造、智能穿戴、生物基材料、绿色化工、信息技术、新能源材料六大新赛道深入布局,接连实现了锂电隔膜、纤维锂电池等7个项目突破。2023年,泰和新材开发了ECODY绿色印染技术,在染色过程中不添加盐和碱,没有污水排放,可以大幅度减碳减排。

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布局康复医疗新赛道,不断加大出海步伐,在摩洛哥、泰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不断获得新订单。

山东海化在新能源锂电新材料与工程塑料2个方向开展研究。

2023年,万华化学成功实现第七代MDI制造技术上线,持续推动聚氨酯产业迭代升级。

在新材料领域,万华化学不断取得技术突破。聚烯烃弹性体(POE)是光伏行业重点“卡脖子”材料,全球只有陶氏、LG等供应,目前POE国内消费量超过50万吨且全部依赖进口。2023年,万华化学牵头承担国家新材料领域技术攻关专项,开发高端聚烯烃POE、XLPE等化工新材料制造技术,今年6月29日,万华化学20万吨/年POE装置开车投产,有力促进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升级。

华鲁恒升正在从基础化工原料企业转型为新型化工材料企业,新能源新材料产品收入占比达到57%,贡献率逐年升高。通过建设酰胺及尼龙新材料等项目,扩展尼龙产业链条,华鲁恒升进一步增强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竞争力。目前正在建设的尼龙66高端新材料项目,以增强在工程塑料、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等领域的市场竞争力。

华鲁恒升紧跟新能源汽车发展大势,2022年底形成了30万吨碳酸二甲酯产能,2023年投放市场后,市占率超过40%,跃居行业首位并成功销售到韩国、日本,成为锂电池上游细分行业的领军者。

2.建立中长期激励平台,用足用好激励机制

这样一个创新驱动的新局面下,人才成为企业第一战略资源,建立一套与之配套的系统的激励体系,成为企业首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双百行动”和“科改行动”这两大改革平台提供的政策工具,啃“硬骨头”,大胆触碰分配机制改革,建立事业共同体,充分激发骨干员工的创造力,才能破局。2023年,在股权激励、分红激励、超额利润分享、虚拟股权、骨干员工跟投等中长期激励上,山东国企迈出一大步。

泰和新材重塑薪酬体系,在集团层面推行员工持股内部流转,实施超额利润分享;上市公司层面实施股权激励,完成限制性股票的授予;允许和鼓励班子成员及核心业务骨干参与员工持股、股权激励、超额利润分享等多种方式的中长期激励。

万华化学能成为中国的“巴斯夫”,股权机制改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保持国有第一大股东及控制力的前提下,万华化学吸收管理骨干、技术骨干、业务骨干等员工入股,大胆引入外资、民资,构建起新型股权结构,这为万华化学实施自主研发创新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2022年11月,万华化学实施《骨干员工跟投计划》,2025年该计划要100%覆盖骨干员工。

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上,2023年10月24日,潍柴动力披露了2023年A股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拟向716名激励对象授予8544万股限制性股票,明确营收、销售利润率等公司层面考核牵引指标和激励对象个人考核要求,将个人利益与公司整体业绩强挂钩。

2023年,冰轮环境入围国务院国资委扩围后的“双百企业”,得以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将股权激励机制向纵深推进。2023年7月,冰轮环境出台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在上市公司层面实施核心骨干员工股权激励,激励人员覆盖面超过90%,向623名激励对象授予了1782万股限制性股票。

2023年,山东港口利润总额首次突破百亿,货物吞吐量稳居全球第一位,集装箱量超越新加坡港,位居世界第二位,这与其积极推进超额利润分享、科技型企业分红、项目跟投等激励措施密不可分。

创新业务激增,简单地招人解不了“近渴”,打造一个共同创业的氛围,实现公司与员工在具体项目上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才是根本,冰轮环境、泰和新材等山东国企在创新业务中全面推行了项目跟投。

3.并购重组实现产业资源配置优化

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灵活运用并购重组等方式是国企改革的基本要求。

2023年,山东黄金完成黄金产量48.83吨,同比增长8.87%;营收1881.32亿元,同比增长37.26%;利润总额40.22亿元,同比增长48.23%,黄金产量、营收和利润再创历史新高,资产总额超过2000亿元。

过去一年,山东黄金开启买买买模式,通过并购获取更多优质资产,在国内,并购大桥金矿等项目,斥资130亿元收购银泰黄金实控权;同时,加大海外优质矿山获取力度,并购喀麦隆项目。

2023年,2023年,山东高速集团营收2605.5亿元,利润总额165.3亿元,净利润124.3亿元,均创历史新高,连续两年跻身世界500强。山东高速集团通过无偿划转、协议转让、合并等方式,深入推进内部产业板块整合,实现产业资源配置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目前,山东高速正在加快信联科技IPO工作。

2023年5月入选“双百企业”的山东海运,引进上海外高桥造船作为战略投资者,完成66亿元增资扩股,利用股东方在资源、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优势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在产业链、价值链协同发展,实现央企资源与山东海洋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4.成为新质生产力“孵化器”,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为扶植山东的战略新兴产业,山东国有投资机构正在扮演新质生产力“孵化器”角色。

2024年3月,由鲁信创投参与投资的中创股份主板上市;与此同时,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细分龙头企业广州南砂晶圆的核心生产基地落地山东,这其中都有鲁信创投的身影。

鲁信创投重点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医疗设备、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硬件与设备等领域。2023年,鲁信创投联合山东省新动能基金等发起设立了总规模100亿、首期规模计划25亿的山东省工业高质量发展基金,这是鲁信创投迄今为止作为主管理人发起设立的最大规模的私募投资基金。

截至2023年底,鲁信创投已累计投资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3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2家,助力40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2023年,山东国惠实际投资20.64亿元,投资重点始终围绕碳纤维、锂电池、现代金融服务板块等,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投资超过70%。

山东国惠旗下的大成科技,进军高端碳纤维及复合材料这个新兴赛道,所产碳丝整体质量达到T700标准,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山东国惠投资70亿元,在泰安建立国泰大成新材料科技产业园。

山东国惠权属企业圣阳股份布局钠离子电池;储能领域是钠电池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山东国惠又进军盐穴储能储气,旗下鲁银投资在菏泽单县、投建大型制盐及储能基地,总投资超200亿元。

传统盐业+新能源,在这个新的要素资源重组下,山东国惠打造集光伏、风能发电和制盐、储能于一体的新能源与传统盐业耦合运营模式,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

新的市场环境下,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如何匹配现代产业体系?一场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大力度的综合性改革正在山东的“双百”、”科改“企业中全面铺开,在探索中提升山东国企的价值创造能力。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