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实用主义统治生活世界,我们应当如何使电影艺术介入生活日常,成为生命延展的路径,成为思考和精神建设达成的媒介?如何衡量其中动人的情感、奔涌的能量乃至美学的潜力?如何框取这些注视着主流视野之外的多样的影像生态?如何让这些鲜活有力的早期电影作品得到观看与讨论? 对这些问题进行审视,是电影节展作为公共平台的职责所在。自本年度4月12日至6月13日,第十八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单元的选片评审阵列共举行7次会议,最终以这一份入围片单给出了回应。
第十八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主竞赛征片自2024年1月1日开始,持续至4月28日,共收到影片报名记录1181条,其中有效报名影片数量为1144部。从地域来看,大中华地区的影片依旧稳占主流,而近20个联合制片国家的图景,则展示出青年创作者身处的国际交流与共融环境,为我们打开了解析华语电影生态的新窗口。从创作者构成来看,本年度参赛影片导演的性别分布中,除去1%性别保密的创作者之外,女性导演占比达34%,连续多年创下新高;千禧年之后出生的创作者从去年的23%猛烈上升至37%,足见新生电影人稳步成长的步伐。
剧情长片中不可复制的原创力,以及构建长片叙事的野心与勇气正显著回暖。华语新人创作者已普遍具备一种能力,在现有的成本框架中择选最优解的技术规格,同时保持创作者的一种感受与思想的弹性与活力,不断进行电影叙事和电影语言的尝试。虽然部分作品相较于内容构思更侧重形式创新,但也正证明了技术变革已经与作者影像语言产生正向的互动;众声相异的方言电影一如既往地强化着地域与文化的多样性;青年创作者深植在地的、私人化的叙事,相对受限的视域和切肤真挚的情感同时凸显;对现实进行细微的观察和提取,多样化的电影意志令人欣喜。
乔思雪:导演、编剧。电影剧本《脐带》入选2019届FIRST创投会,香港国际电影节第二届HAF Film Lab。首作《脐带》于2023年入围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 单元、荣获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最佳技术”奖。 王晶:导演、编剧。2007年始作为广告导演和纪录片导演开始个人创作,后专注于电影工作,以执行导演身份参与《天注定》《山河故人》《江湖儿女》等影片的制作。2020年导演首部剧情长片《不止不休》。 王垚:电影学者,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现任亚太电影促进会(NETPAC)执委,费比西国际影评人联盟(FIPRESCI)成员。 纪录长片作为一种愈发“奢侈”也愈发坚韧的创作形式,在议题选择与语言表达上展现了高度的当代性,在技术、叙事、视角上的探索,拓宽了纪录长片的边界,强化了纪录片作为时代见证者的角色,同时也提示了在快速消费的媒体环境下,深度、专注与共情的持久价值。尽管面临着创作与观看的双重时间成本挑战,本年度的入围纪录长片依旧以其独特生命力和真诚表达,证明了在碎片化的时代,深度和质量仍旧是不可替代的文化力量。
孙虹:纪录片导演,代表作品包括《烟火人间》《大学》《飞鱼秀》《本草中华》《本草中国》等。作品曾作为第四届平遥电影展开幕影片展映,并获得包括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科教片”提名、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创新纪录片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北京电影节纪录单元“最佳中国系列片”、“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节人文类最佳系列纪录片、凤凰纪录片大奖评委会特别奖等。 苏七七:影评人、导演。出版有电影评论集《光与真的旅途》《幻境中相逢》《湖中之云》等,执导电影长片《长谈》,影片入围FIRST青年电影展、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等国内外电影节展。 熊迅:视觉人类学博士,中山大学副教授。研究领域为视觉传播、媒介人类学、纪录片制作与研究、民族志影像研究。 在全球电影行业迎来不可忽视的衰颓之中,短片仍旧以私人、平和而灵活的表达成为创作的前沿阵地,小组作战、机敏反应、快速机动,最大化发挥有限资源的力量。来自现实的触感,让30分钟以内的影像内容极度充盈,成为观看生活的千百扇窗口;斑斓的实拍、动画、无可定义的技术试验,乃至生成式影像的生长让人看到,电影艺术的希望仍旧于这门艺术创立之初的形式——短片中涌现,创造力在技术与叙事的边界之外不竭狂奔。
嘟嘟熊之父:影评人,从事电影策划开发及投融资管理工作多年。 黄兆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实验电影史论,主编、翻译《电影与激进的渴望:实验电影文论选》,在《电影艺术》等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与译文。 周小琳:独立动画作者。作品曾多次入围国内外动画节,代表作《四月》《十二月》。2022年作为联合导演制作了动画短片剧集《中国奇谭》之《小满》。 影展不仅是青年电影成果的展示窗口,更是对生态健康状况的一次深度透视。在本年度的观察中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投递影片中“元电影”题材盛行,电影本身频繁成为创作电影的直接灵感。这是电影对自身的自觉反思与探讨,背后则是创作者与观众前所未有地共同思考电影的本质与功能。而另一方面,过度集中于此可能暗示了创作视野的狭窄和社会关怀的缺失,成为一种值得警觉的倾向。
陈刚:电影学者,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程马:摄影指导,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会员,电影学博士。作品包括《乘风破浪》《找到你》《我和我的祖国》《平原上的火焰》《深海》《河边的错误》,曾获第二届学院奖最佳摄影奖、第四十四届马纳基兄弟国际电影摄影师电影节银奖等。 王子文:演员,主演电视剧《三体》《欢乐颂》,电影《温柔壳》《晴雅集》等多部影视作品;曾荣获中国电视剧年度盛典·年度影响力女演员、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女演员、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女配角、华鼎奖“中国百强电视剧全国观众最喜爱的影视明星”等奖项。 杨时旸:影评人、专栏作家、资深媒体人。在各大媒体平台开设专栏,持续发表评论与小说作品。出版有影评集《孤独的影猎人》,长篇小说《人偶》《杨天乐买房记》等。 周申:编剧、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员,北京戏剧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包括《驴得水》《半个喜剧》。曾荣获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年度新锐编剧,上海影评人协会最佳新人编剧,华鼎奖最佳编剧,长春电影节金鹿奖最佳编剧,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提名、最佳导演提名,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提名。 在今年的一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早期电影创作那些并不让人意外的陈疾:对套路的过早满足、电影语言探索的匮乏、电影专业教育系统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单一乏味、影像审美和技术层面的经验欠缺、对“人的困境”的描写浅尝辄止...... 但我们同样看到一个独一无二的创作生态:它足够新鲜,足够有生命力,并且足够自由。虽然常常显出幼稚和杂乱,但仍然有力量在此汇聚。坚硬的荒原上也依然会有缝隙出现,尽管我们无从得知它们将在何处出现。 是的,尽管我们的创作还不完美,但奔跑请别停止。
FIRST青年电影展现场
第十八届FIRST青年电影展早鸟全程观影证已经开放注册,标准全程观影证及单日证将于7月9日FIRST影展官网开启,影片排期也将于近日公布,期待与那些凝望群星的目光在西宁相聚,见证银幕亮起。
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