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有一个很著名的典故,便是“萧规曹随”,曹参因此成为历史上的名人。其实,曹参还有一个儿子名叫曹窋,在西汉的政治舞台上十分活跃,但却因为一场政治交易而黯然退场。 曹参是西汉的第二位相国,与前任相国萧何的事必躬亲、殚精竭虑相比,曹参显得无所事事,他整日里饮酒作乐,不问政务。曹参的儿子曹窋这个时候也在朝中为官,和汉惠帝的关系还不错。汉惠帝觉得曹参不理政事是不是故意不给自己面子,但曹参毕竟是相国,他又刚刚即位,不太好直接去问,所以就让曹窋去转告曹参,让他去规劝父亲。

年轻的曹窋将汉惠帝的话如实转告给曹参,但是曹参听完却大发雷霆,打了儿子曹窋两百大板,并让他少管闲事。曹窋带着伤痕累累的身体入宫,汉惠帝十分不满,打儿子我管不着,但是你打的是我的脸。汉惠帝召来曹参,气势汹汹的问他为何责罚曹窋,并说那些话都是自己让曹窋说的。 曹参接下来便发出了那段千古留名的对问,圣上您和先帝谁更英明神武,我和萧何谁更贤能?既然都不如前人,那就遵循原有的法度吧。“萧规曹随”的典故由此诞生。 其实所谓的“萧规曹随”,就是汉初所奉行的无为而治,朝廷与民休养生息。曹参以不作为,实现了让汉朝富强的大作为,他成为一代名相,受到天下人的赞誉。 曹参死后,儿子曹窋接了父亲的班,他继承父亲平阳侯的爵位,并成为汉朝初年活跃于朝堂之上的政治人物。与此同时,西汉的朝堂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刘邦和汉惠帝相继去世后,朝廷被以吕后为首的诸吕把持大权。

平阳侯并不在诸吕打压的范围内,反而是他们拉拢的对象,曹窋是前相国曹参的儿子,所以曹窋在诸吕执掌朝政的时候,官至御史大夫,地位很高。 曹窋出身西汉贵族世家,他和其余朝臣的立场是一致的,刘家做皇位和勋贵共治天下显然更符合他们的利益,诸吕掌权,名不正言不顺,而且严重威胁到了他们的地位,所以不论诸吕对他们是打压还是拉拢,两方的利益在根本上是冲突的。 太尉周勃和右丞相陈平被认为是铲除诸吕最大的功臣,但曹窋其实同样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公元前180年七月,吕后因病去世。吕后的死就像是往一潭死水中扔一块石子,朝廷的局势瞬间变得暗流涌动。灌婴和齐楚两个诸侯王商量,联合诛灭吕氏。郎中令贾寿知道了这件事,他立刻从齐国赶到京师,将事情告知相国吕产。

曹窋又听闻了贾寿向吕产告密的话语,在这关键的时刻,曹窋马不停蹄的将事情告知陈平和周勃。正因为曹窋的消息,周勃等人才能抢先一步发动政变,占据主动权。而且在政变的过程中,吕产率兵即将入未央宫,也是曹窋及时通知了周勃,这才成功将吕产诛杀在未央宫外。 按理来说,诛杀吕产是大功一件,正是因为诸吕被杀,所以汉文帝刘恒才能坐上这个皇位。曹窋在政变以前就官至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他又在政变中立下大功,汉文帝登基后,应当封赏曹窋。可是奇怪的是,自汉文帝即位后所颁布的所有嘉奖功臣的诏书中,没有半个字是记载曹窋的,他好像从铲除诸吕的行动中消失不见了。 更令人诧异的是,诸吕被铲除后,曹窋不久就被免职,但他平阳侯的爵位还在。曹窋免职的原因是“坐事”,可是以曹窋的地位和功劳,一般的坐事是不可能直接将他免职的,如果是大罪,曹窋又不可能还保留爵位。那么曹窋到底犯了什么罪,让朝廷彻底抹掉了他的功劳,将他排挤出汉文帝一朝,但却留了他平阳侯的爵位呢? 其实,《汉书》中的一段记载揭示了原因:“初任敖免,平阳侯曹窋代敖为御史大夫。高后崩,与大臣共诛诸吕。后坐事免,以淮南相张苍为御史大夫。苍来绛侯等尊立孝文皇帝,四年,代灌婴为丞相。” 这段记载中有一句十分关键的话:“苍来绛侯等尊立孝文皇帝”。事实上,自铲除诸吕以后,朝中唯一的大事就是迎立新主,诸吕所立的少帝必然要被废掉,功臣集团们需要一位新的皇帝。 曹窋在铲除诸吕中立下大功,但他在铲除诸吕后到迎立汉文帝间,却因为“坐事免”,其中原因无需多言,自然是曹窋没有同意立刘恒为帝。

这个时候朝廷的权力全部掌握在周勃、灌婴、陈平和曹窋这些铲除诸吕的功臣手中,但功臣集团不可能是铁板一块,他们间也有着激烈的斗争。很显然,曹窋不是支持刘恒的那一派,而他们这一派在斗争中惨败。所以,曹窋被免职,淮南相张苍接替了他御史大夫的位置,同时众臣们一齐迎立刘恒为帝。至于曹窋,则被排挤出权力中枢,回到了自己的封国。 这位名相的后代,诛灭吕氏的功臣,因为政治斗争中站错了队而被抹杀了功绩,只能落寞的从京城中出走,在封地里抑郁而终,从历史舞台上消失。 参考资料: 《史记》 《汉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