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海门源推进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建设

□ 本报记者 徐鹏

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的群山中,乘车沿着河道穿过层层杨树林,《法治日报》记者来到了位于山谷中的东川镇寺尔沟村。

下车后,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美观的乡村巷道,在宽阔的村广场,荣誉墙上密密麻麻地挂着15块获奖牌匾:“青海省第五批‘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乡村振兴示范村”……

走进办公楼,记者看到一面墙上展示着村规民约,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乔德清说:“村规民约由全体村民讨论一致通过,现在每家每户都贴着村规民约,大家遵守得很好。”

在“365调解室”,记者了解到,这里承担预防、化解矛盾的职责,寓意一年365天人民调解守护群众平安。在“乡村振兴美家积分超市”,货架上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村民参与村里事务赚取积分,可以领取等价值的商品,提升了村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门源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祁连山脉东段,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县,总人口16万多。近年来,门源县深入贯彻平安青海建设“十个一”要求,多措并举提升平安建设成效,增强了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今年以来,门源出台了《平安门源建设工作月督查方案》《关于开展平安门源建设工作季度通报的通知》《平安门源建设信息报送办法(试行)》等文件,由政法各单位“一把手”担任组长,以查阅档案、听取汇报、实地查看等方式,分片区对各乡镇、各单位进行全方位督促指导。开展平安建设宣传月等宣传活动,用好线上线下两个平台,通过入户走访、集中宣传、发放倡议书、法治宣传车流动宣传等方式,营造了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门源的舆论氛围。

为实现群众信访和矛盾纠纷“最多跑一地”,门源县委、县政府投入130余万元,整合综治维稳信息中心、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公共法律援助中心、信访接待中心、诉讼服务中心等资源力量,打造县、乡两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坚决整治“门难找”“事难办”问题。健全“综治中心+网格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实现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全覆盖,组织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大化解活动,滚动摸排劳资债务、征地拆迁、草山地界等领域矛盾纠纷。

走进门源县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小院里的矛盾调解中心、党史文化墙、红色记忆党群图书角、石榴籽连心室、党群联络站……“红色物业”处处彰显“红”的色彩。

该协会现有物业公司18家,负责80个小区、15000余户,成立了党员24小时快修队、红袖标服务队、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石榴籽连心室,为各族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其中,调解中心下设19个调解室,在司法所的指导下开展调解工作。

“物业红起来了,民心暖起来了。”物业管理行业协会会长郭生明直言,“红色物业”架起了居民、社区、物业之间的“连心桥”,解决了居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难事,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门源县还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多次召开会议,下发相关方案,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等移风易俗内容充实进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之中,开展“乡村治理 普法先行”普法宣传和“农牧区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月”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演出,引导群众弘扬文明新风,破除陈规陋习。

基于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认识相同,门源县、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两地县委牵头,合力打造“一脉同根生 甘青一家亲”边界党建联盟,打破门源36个村与肃南13个村之间的边界壁垒,实行组织共建支部联盟、信息共享生态联保、平安共创矛盾联调、文旅共融民情联谊,有效推动治安环境持续稳定、产业合作日益密切、群众幸福指数蒸蒸日上、边界平安建设向更深更广领域延伸。

针对婚姻家庭类纠纷占全县纠纷比例高的实际,门源县做好入赘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留守家庭及独居家庭“五类家庭”排查工作,发挥村“两委”、网格员、人民调解员、村警等13类基层力量作用,重点围绕“五类家庭”基本信息、家庭成员就业、思想状态等情况开展排查,逐一建立家庭台账,实施动态管理,切实将矛盾纠纷化早化小。

门源县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先后成立交通运输行政争议调解室、365“枫桥式”税务调解室和“枫桥警务驿站”,实现司乘人员、纳税人“一站式”化解矛盾。推行民警进村(社区)班子工作,39名民警进117个村(社区)兼任副书记(主任),通过警民融合强化矛盾纠纷源头排查化解。建立健全应急处突队伍和平安建设志愿者队伍,建立一般网格450个,宗教寺院、学校、企业专属网格105个,严格招聘555名专职网格员,为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提供坚强力量保证。(徐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