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隋代开始,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余年,直到满清末年才落幕。可以说,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王朝文官制度的主要选拔方式,也是当时社会条件下底层民众出人头地的主要渠道。“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成为多少寒门学子的毕生梦想。而在这如过江之鲫一般的芸芸读书人之中,却有一个人当之无愧地成为第一学霸。他就是明代人称“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的黄观。

说起黄观,可能现在很多人不知其名。但说起明朝初年一场最大的内战,就会有很多人想起了,这就是“靖难之变”。四皇子朱棣在朱元璋死后,不满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之举,自北平起兵叛乱,一路南下,直到攻克首都南京。在朱棣下令颁布的“奸臣”名单中,黄观被列为第六。 这个学霸是怎么成为“奸臣”的呢?这还要从他那不可思议的学习经历说起。黄观的父亲年轻时家中贫苦,不得已入赘一户许姓人家,并随许姓,因此黄观出生后姓许,叫许观。这在当时可是地位很低的象征。但幼年的黄观,不仅天资聪慧,而且读书努力刻苦。

他曾经拜元朝待制黄冔为师,学习儒学。在明军北上收复大都(今北京)的时候,黄冔投井而死。虽然给蒙古朝廷当官殉难按照民族气节来说,不算多光彩。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思维还是得到了赞赏,也给小小的黄观种下了忠义的种子。 洪武二十三年八月,黄观在乡试中解元。第二年三月,会试中会元。四月,参加殿试,在策论中,他的“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扰,边境无虞”的观点,深得朱元璋赞许,钦点为状元,授官翰林院修撰。黄观在县、府、院、乡、会、殿6场考试中,斩将夺旗,每场都为第一名,成为一代传奇。这时的黄观,还有一个心愿,就是把姓氏改回来,重新姓黄。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殿试金榜上,他的名字还是许观。五年后,他上奏朱元璋,请求恢复黄姓。获准后,许观成了黄观。

建文元年(1399),朱允炆任命黄观为右侍中,与方孝孺、齐泰同为御前重臣。就是这一年,他得罪了燕王朱棣。朱棣入朝不参拜朱允炆,各个大臣畏惧权势,敢怒不敢言,唯独黄观无所畏惧,对朱棣说:“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于情于理,朱棣都无法辩驳,却心怀记恨。 建文四年,南京城破。听闻叛军入城,建文帝死难。还在江北积极筹划统军的黄观悲愤不已,投江自尽。他死后,全家老少百余人全部被杀,仅留下一子被他兄弟偷偷抚养。一代传奇,悄然落幕,但200年后,终被平反,忠义不会被遗忘。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