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人罗贯中编写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内容非常丰富,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长达80多年的历史,全书共有120章回,其中,作者用了一共14个章回,约占全书八分之一的篇幅,都在描述赤壁之战。明朝作者为何会对赤壁之战描述的如此详细呢,其实,是因为他们借鉴了另一场水战,那就是明朝初年的鄱阳湖之战。

鄱阳湖是我国的一大淡水湖,历史上在鄱阳湖上也发生过一场著名的鄱阳湖战役,鄱阳湖战役持续37天,被称为中世纪时持续最久,斗争最激烈的一场水战。而这场如此有研究价值的战役,又是为何和赤壁之战如此相似?难道是朱元璋或其将领学了诸葛亮和周瑜的智慧?

鄱阳湖战役的胜利对明朝的政治稳固是极为重要的,朱元璋对鄱阳湖的收回会安定南方。而在这场斗争中,朱元璋的对手陈友谅不仅拥有军事才能,还极为擅长水战。并不是一场可以轻松取胜的战斗。然而,朱元璋依旧在兵力远远少于对方的情况下获得了并不擅长的水战的胜利。

战役的开始是陈友谅突发奇袭,对城镇进行突击,例如著名的洪都之战,就发生在这个时候。然而短时间内,陈友谅并没有攻克洪都,随后朱元璋的援兵便已经到来。虽所援兵到来,可是援兵也只有二十万余人,与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湖面上陈友谅的大船,威势逼人,而朱元璋却只有一些小船,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比对面差很多。可是朱元璋哪是一般人啊,朱元璋可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很快想出围攻战术,用小船将陈友谅的大船给包围起来,试图进行逐个击破。

而对于朱元璋的战术,陈友谅也是立即想出来对应方法,他用铁链将所有大船捆绑在一起,来保存阵容的稳定,这样就不会被对方击散。看到这里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对,在三国演义描写的赤壁之战中,曹操曾因为兵不擅水性而将船绑在一起,最后被孔明的一把火而导致失败。

而当陈友谅将船栓在一起后,朱元璋的部下观测了风向后,提出了放火的方法。由于船和船之间的连接,有风助力,顷刻之间,陈友谅的船队便损失大半,甚至直接因此导致了鄱阳湖战役的失败。 难道只有朱元璋看过三国演义,而陈友谅没看过?所以陈友谅才会做出如此愚蠢的将船拴在一起的举动?

然而,在明初的1363鄱阳湖战役正式开始并在当年结束,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在五年后的1368才写完并正式出书。陈友谅早在鄱阳湖战役中便已经战死,自然无法看见《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中关于赤壁之战的详细描写,其实是以鄱阳湖战役为蓝本,以此来让故事更加富有戏剧性。

虽然两场战役都是以少胜多,并都是因为火攻决胜,但是《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是以鄱阳湖之战为原本叙述,所以让人感觉极为相似罢了。 《三国演义》记载多有不符合历史的故事情节,不过毕竟是小说,需要一定的戏剧性和在创作性,一定基础的改编和再创作是避免不了的。可是小编在查阅资料时发现,很多网站词条都将曹操用铁链拴船当作史实。有时候,文学作品和历史应当区分开来,让大家认识到真正的历史才是历史科普者应当做的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