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不知不觉马上就要到冬至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二个节气,此时太阳直射点南行至其最南端,即冬至日时,太阳光线正好垂直照射在南回归线上。此时,对于北半球而言,太阳的光线倾斜程度达到最大,导致太阳高度角降至一年中的最小值。因此,这一天成为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最为漫长的一天。
冬至大如年
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民间一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之所以有这种说法,其一是基于古代历法,人们认为冬至过后,阳气开始回升,万物复苏的春天也即将不远。其二是在古时某个阶段,人们会认为冬至是一年的开始,就好比“岁首”一样,因此大家对于冬至尤为看重。
既然冬至在人们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民间也自古流传下来许多习俗,例如祭祖,祭天,吃饺子,吃汤圆,画九、赠鞋等习俗,这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于冬至的重视,也反应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
128年来最早的一次冬至
“交节”是我们经常会听到的一个传统说法,无论是立春,立夏,立冬,冬至,都有具体的“交节”时间,它主要是描述某个节气到达的时刻。今年立冬的时间12月21日的17点20分20秒,这也也是近128来最早的一次冬至。
为啥会有这种说法呢?如果你翻看日历,那么会发现比今年冬至更早的时间居然发生在128年前的1896年,当年的冬至时间是12月21日15时29分25秒。而下次比今年冬至更早的年份则在2028年,时间为12月21日16时19分19秒。
因此这么看来,今年的冬至是128年难遇,除此之外,今年的冬至还有3个特点与往年大不相同,那么具体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
一、早冬至还是晚冬至?
民谚常说“早冬至穿单衣,晚冬至冻死牛”,意思就是早冬至会暖和,晚冬至会很冷。至于早晚冬至的区分,往往是按照农历来分,如果冬至出现在初一到初十左右,那么就是早冬至,要是在二十一之后,那么就是晚冬至。
“早冬至穿单衣,晚冬至冻死牛”到底啥意思?按照老辈经验,冬天如果冷的早,前期把冷空气“配额”用得差不多了,到了冬至后反而没那么冷了,所以穿衣也就不需要太厚。要是冬至来的晚,那么冷空气的“配额”还较多,所以天气相对会更冷。
今年的冬至是在农历的十一月二十一日,因此也属于“晚冬至”,这样的天气一定会很冷,所以大家提前做好保暖工作。
二、尾冬至
冬至,这一古老而重要的节气,自古以来便备受人们的重视。它不仅标志着一年中最长的夜晚和最短的白昼的到来,更被视作预测未来天气走势的关键节点。为了把握冬季的冷暖变化,人们细致地观察冬至在农历月份中的具体位置——是在月初、月中,还是月末。
农谚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冬至在头,冻死老牛”,意指如果冬至落在农历月份的上旬,那么接下来的冬天将会异常寒冷,连耐寒的老牛都难以承受;“冬至在中,单衣过冬”,则预示着若冬至位于月中,冬天将会相对温暖,人们甚至可以穿着单薄的衣服度过;“冬至在尾,寒冷在二月”,则提醒人们,如果冬至在月末,那么寒冷将会持续到第二年的二月。
今年的冬至恰好落在农历十月二十一日,也就是月末,因此被称为“尾冬至”。按照老一辈人的经验和农谚的指引,这预示着今年的冬天将会是一个寒冷而漫长的季节。这样的预测不仅承载着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对于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
三、冬至是“公九”
冬至的到来,标志着数九寒天的序幕正式拉开。从这一天起,人们开始以每九天为一个单位,即一个“九”,来细数冬天的时光,直至九九八十一天后,春回大地,寒意渐消。在民间,数九还细分为“公九”与“母九”,这一分类蕴含着人们对冬至及随后冬季气候的独到见解。
关于“公九”与“母九”的区分,民间流传着两种说法。其一,依据冬至当天在农历中的日期来定:若该日期为奇数,则判定为“公九”;若为偶数,则归为“母九”。其二,则是以冬至交节的具体时间来划分:若冬至在白天(通常指早上6点至傍晚18点)交节,便视为“公九”;若是在夜间(通常指傍晚19点至次日凌晨5点)交节,则算作“母九”。
今年,冬至落在农历的某月21日,这一日期为奇数,并且其交节时间为12月21日的17点20分20秒,正值白天。由此观之,今年的冬至无疑属于“公九”。而民间素有“公九冻死牛”之说,意指“公九”之年,冬天往往异常寒冷,连耐寒的牛都难以抵御。因此,按照这个传统说法,今年冬天或许将是一个格外寒冷的季节。
关于以上的说法或许有人会认为这并不科学,但其实这些谚语习俗能流传千年之久,那么必然有一定的道理,也是先辈们多年来总结的经验,因此冬至来临之际,我们还是需要早做准备,做好防寒工作,过一个舒服的寒冬。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