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曹文远

细说小年

南方尤其是江浙沪地区的小年,总比北方来得要晚一些。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而南方则是腊月二十四。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各地风俗有较大差异,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即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江浙沪地区把“腊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我的老家(在安徽江淮之间)和江苏南京等地区,把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定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小年是正月十六,西南和等个别地区把除夕称为小年。

‌小年的习俗‌包括祭灶、扫尘、剪窗花。‌祭灶是小年的重要活动,人们会用糖果、清水、料豆等供品来祭祀灶神,传说灶王爷会在这一天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家人的善恶,因此人们以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灶的供品十分讲究,麦芽糖、糖瓜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说不出坏话;还有各种糕点、水果,摆满了灶台。也许是我们喜欢“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灶王爷吃了我们的会嘴软。鲁迅在《庚子送灶即事》就提出“胶牙糖”,诗云“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这“胶牙糖”应该就是“牛皮糖”,特别粘牙。

此外,小年也被视为过年的开端,人们通过这些活动表达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扫尘是小年必不可少的习俗,意味着除旧迎新,拔除不祥。人们会彻底打扫室内,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此外,剪窗花、写春联也是小年的传统活动,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在理发、洗浴、吃灶糖、煮汤圆等,也是小年的习俗。

细说小年

中国小年。视觉中国。

‌小年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小年也称“交年节”“灶神节”“祭灶节”“小年下”“小年节”等。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人对火的崇拜,属于祭祀节日。‌在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到了秦汉时期,中国开始祭祀灶神。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灶神的名字有多个,其中最为普遍的说法是‌张单‌(字子郭)。东汉许慎《五经通义》中提到,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其妇姓王名搏颊,字卿忌。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也支持这一说法,认为灶神名唤张单。‌其他名称‌:灶神又称灶王爷、灶君、灶君司命、灶神星君等。到了宋代祭灶较为隆重,有宋代诗词为证。传说灶神原本是天宫里的御厨,因为偷吃美食被贬下凡间,玉帝命令他每年腊月二十三上天庭汇报。老百姓为了祈求平安和财运,于是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当然有送就有迎。迎接灶神的日子是正月初四‌。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正月初四是灶神回到民间的日子,家家户户都会进行迎神接神的仪式。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进步,如今无论乡村还是城市大多用了煤气灶,老式土灶台逐渐消失,因此祭灶仪式感日渐式微,对灶神的祭祀和信奉也相对减弱,但过“小年”的传统一直被保留了下来。

古人对小年非常重视,尤其宋代对祭灶最为隆重,由古诗词可见一斑。

北宋初年宰相吕蒙正有首诗曰:“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陆游的《祭灶与邻曲散福》诗则将祭灶的风俗与情景描绘得更加历历在目:“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此外,同是宋代的范成大《祭灶词》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由此可见当时祭灶的隆重以及“牺牲品”有猪头、鱼、豆沙、甘松粉、饵团、洒和纸钱。

同是宋代文天祥《小年》则描述了另一番景象:“燕朔逢穷腊,江南拜小年。岁时生处乐,身世死为缘。鸦噪千山雪,鸿飞万里天。出门意寥廓,四顾但茫然。”当时宋朝处在崩溃的边缘,到处战火不断,而忧国忧民的文天祥没觉得小年热闹,相反看到的悲凉,内心是“茫然”。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当这首熟悉的童谣在耳边响起,小年便迈着轻快的步伐,带着满身的喜庆,热热闹闹地来了。小年,就像一场欢乐的序曲,奏响了春节的华章。它承载着人们对过去一年的感恩,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憧憬。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