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2岁的徐涛华是一名来自武汉某家大型三甲医院的男护士。身在急诊科的他常常加班,每天忙着照顾病人,却唯独忽视了自己的健康。更要命的事是,徐涛华从小就不爱吃蔬菜水果,餐桌上大多是肉类和主食,几乎没有绿色叶菜。这样的饮食习惯让他长期便秘,一周排便两三次已算正常。久而久之,徐涛华也就习惯了腹部的胀满感,总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从未当回事。


回顾:32岁男护士反复便血,几次肠镜检查正常,院长一句话揭开真相


2019年5月29日,这天上午徐涛华坐在护士站前,低头埋在电脑里录入病历。没过多久,下腹深处忽然传来一种沉甸甸的坠胀感,像是多日积压的负担突然要冲破似的。他眉头紧蹙,和同事打了招呼后放下手中的工作,快步走向值班室里的厕所。坐在马桶上,徐涛华一如往常般费力地屏着气,肠道像是被阻滞了一样,他的额头开始渗出细密的汗珠。

快二十分钟后,才好不容易才挤出一点干硬的粪块。可就在起身的一瞬间,他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马桶里的清水瞬间被鲜红的血染透,夹杂着黏稠的痕迹缓缓扩散开来。那一刻,徐涛华的心猛地一沉,手指甚至有些发抖。可转念又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暗暗安慰:这大概只是粪便太硬刮伤了肠道,便秘的人常有的事。于是草草清理一番,佯装若无其事地回到工作岗位,把这份不安硬生生压了下去。

起初的几天,徐涛华依旧硬撑着去上班。可几乎每一次排便时,都能看见鲜血伴随而出,量从最初的星星点点,逐渐变成了一整片殷红。每次坐在厕所里,他都得咬紧牙关,粪便干硬得像石块一般,费力排出后,马桶里的清水却迅速被染红。这样持续十天左右,徐涛华明显感到身体越来越虚弱,稍微多走几步就心慌气短。照镜子时,只见面色蜡黄,嘴唇也失去了血色,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必须要逼着自己调整生活习惯了。


回顾:32岁男护士反复便血,几次肠镜检查正常,院长一句话揭开真相


于是徐涛华开始每天吃一些火龙果和香蕉,希望能让大便柔软些,减少撕裂。下班后还买来痔疮膏,每晚睡前细心涂抹,指望能止住便血。然而现实却令人失望——哪怕这样努力调整,每次如厕仍旧滴滴答答,有时鲜血甚至顺着腿根流下,不得不用纸巾不断擦拭。十几天下来,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愈发严重,让他心头的担忧逐渐变成了挥之不去的恐惧。

7月4日,早上徐涛华在完成早班的交接后,仍坚持留下来整理病房里的医嘱。正当他弯着腰在病历本上写字时,下腹忽然传来一股熟悉的胀堵感,徐涛华一开始勉强忍着,额头渐渐渗出汗珠。可片刻后,便意越发急迫,他不得不丢下笔,快步走向厕所。坐下下的一瞬间,剧烈的绞痛伴随而来,徐涛华的脸色骤白,手死死抓住膝盖,几乎要喊出声。

下一秒,干硬的粪块艰难排出后,大量鲜血涌出,瞬间染红了水面,血流不断滴落,带着刺鼻的腥气。徐涛华的呼吸急促,胸口起伏明显,额头冷汗顺着鬓角滑下。几分钟后,他双腿发抖,手指冰冷,眼前一阵阵发黑,身体险些从马桶上栽倒下来。徐涛华只好扶着墙站起,唇色发紫,整个人摇摇欲坠,虚弱得连声音都发不出来。于是他咬牙撑着走出厕所后,赶紧去了消化内科挂号检查。


回顾:32岁男护士反复便血,几次肠镜检查正常,院长一句话揭开真相


消化内科的医生听了徐涛华的描述后先为他安排了血常规、粪便潜血、直肠指检和腹部B超。几个小时后,检查结果陆续出来:血红蛋白轻度下降,提示有贫血趋势;粪便潜血试验为阳性,直肠指检时带出少量血迹,但未触到明确的肿块;腹部B超则显示肠管气体偏多,没有发现明显梗阻。值班医生仔细翻阅化验单,又结合体格检查后,给出了初步判断:多半是痔疮或直肠黏膜的损伤。

医生解释道,这类情况在长期便秘、排便时用力过度的人群里很常见,往往会引起痔静脉破裂出血,或者肠黏膜轻微撕裂。随后他耐心叮嘱,日常要注意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多饮水,保持大便柔软,必要时做结肠镜进一步确认。并且暂时开了止血药、益生菌和局部用药帮助缓解症状。听到不是马上就要手术的大病,徐涛华心里稍稍松了一口气,但眉头依旧紧锁。

回到家后,徐涛华决定严格按照医嘱调整生活。除了火龙果和香蕉,午餐、晚餐里都会强迫自己加一份青菜。此外,他还戒掉了夜宵、油炸食物,哪怕工作再忙,也随身带着水杯,强迫自己多喝几口水。慢慢的,情况开始有所缓解,大便次数增多,便血的量也明显减轻。


回顾:32岁男护士反复便血,几次肠镜检查正常,院长一句话揭开真相


然而3个月后,病情突然加重。10月12日,凌晨徐涛华刚结束晚班,回到家后简单冲了个澡便倒在床上。他本想好好补个觉,可没睡多久,下腹就传来一股沉甸甸的胀痛感,像是憋了很久的气要往下冲似的。徐涛华翻来覆去,实在忍不住,只好慢慢挪到厕所。坐下后,他很顺畅地就排完了便,可紧接着,鲜红的血液也跟着流了出来,很快染红了马桶水面。那一幕让徐涛华心里一沉,手脚都有些发抖。等到排完,他整个腿抖得厉害,连站起来都十分吃力。

几分钟后,徐涛华只觉得胸口越来越闷,整个人透不过气来,呼吸变得又急又浅。冷汗一滴滴顺着额头往下淌,他伸手想撑住墙壁,可手指发软,根本使不上劲。耳边像有嗡嗡的响声,眼前的东西越来越模糊,眼皮沉重得快要抬不起来。徐涛华想咬牙走出厕所,可腿像灌了铅,刚挪动一步,眼前突然一片漆黑,整个人直直往前倒去。身体撞在地砖上的声音在狭小的卫生间里格外刺耳,等妻子冲进来时,她吓得双手发抖,几乎不敢相信眼前的场景。只见徐涛华侧身倒在地上,脸色苍白……

徐涛华的妻子一边颤抖着喊他的名字,一边赶紧拨打120。等到医院后,急诊医生立刻为徐涛华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输入补液,以稳定血压,同时吸氧、连续监测心电和血压。仪器显示他的血压偏低,脉搏跳得很快,血红蛋白数值明显下降,提示已经有失血性贫血的迹象。随后的粪便检查再次证实,大量潜血存在,可见出血情况并不轻。


回顾:32岁男护士反复便血,几次肠镜检查正常,院长一句话揭开真相


可令人困惑的是,腹部B超却没有发现明显的梗阻或急性炎症,无法直接解释为何出血如此频繁。医生眉头紧锁,神情凝重,只能先进行止血和对症处理徐涛华的妻子站在一旁,看着丈夫脸色苍白、嘴唇毫无血色,眼泪止不住往下掉。声音哽咽着追问医生:“为什么会流这么多血?到现在还没查出原因吗?”

医生安抚着解释,常规的血液检查、B超等只能排查急性炎症或梗阻问题,但像徐涛华这样反复便血的情况,必须要做结肠镜才能进一步明确。痔疮、溃疡性结肠炎、肠息肉,甚至早期的肠道肿瘤,都可能是诱因。听到这里,妻子的眼泪掉得更快了,心里像被人揪住一般,急切地点头表示同意。

第二天一早,徐涛华被推进内镜室,准备接受无痛结肠镜检查。妻子在门外反复踱步,双手绞在一起,紧张得几乎透不过气。随着镜头缓缓推进,医生在屏幕上看到直肠和乙状结肠的黏膜呈现大片充血,散在着新鲜的出血点,部分区域还有小片溃疡灶。医生小心地记录下病变部位,并取了多处组织送去病理。


回顾:32岁男护士反复便血,几次肠镜检查正常,院长一句话揭开真相


检查结束后,徐涛华在麻醉中慢慢苏醒,睁开眼便看见妻子红着眼守在身旁,心头一酸。初步报告很快出来:提示肠黏膜有炎症反应,但未见明确肿瘤或大范围病变。医生向徐涛华的妻子补充说明,这种表现常见于慢性炎症性肠病或局灶性病灶,需要病理结合判断,不能仅凭镜下表现下结论。

几天后,病理科的结果送回来了。报告显示:取下的肠道组织中可见轻度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但未发现恶性细胞或典型的炎症性肠病特征。换句话说,并没有确凿证据指向肠癌,也未能确认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结果看似“正常”,却让人心中更添疑惑。妻子捧着报告单,眼泪忍不住掉落:“那他流的这些血到底是怎么回事?”医生也皱着眉头,耐心解释说:病理学检查的确权威,但如果病灶范围很小或位置特殊,有时也会出现未检出的情况,这并不代表问题彻底排除了。

结合徐涛华长期便秘、反复便血且量逐渐增多的情况,医生建议做腹部增强CT,必要时联合MR小肠成像。这类影像学检查能够更直观地显示小肠、结肠及肠系膜血管的情况,帮助排除如小肠血管畸形、隐匿性出血点或深层溃疡等病变。医生强调,结肠镜只能看到黏膜表层,而增强CT与MR可以从更深层次、更多角度进行评估,避免遗漏隐匿病灶。妻子听完,虽然心里依旧沉重,却还是点头同意:“只要能查出病因,怎么做都行。”


回顾:32岁男护士反复便血,几次肠镜检查正常,院长一句话揭开真相


检查安排得很快,徐涛华在妻子的陪同下先做了腹部增强CT,随后又接受了MR小肠成像。整个过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造影剂在血管中快速流动,屏幕上的图像一张张显现。医生们仔细比对每一处细节,甚至放大查看肠道壁层和血管走向。可最终结论却让人心头一凉——未见明确异常,没有发现血管畸形、深层溃疡,也没有隐匿性肿瘤的迹象。结果看似正常,可徐涛华的情况却在持续恶化。短短十几天,他的脸色从苍白转为蜡黄,嘴唇失去血色,走路都要妻子搀扶。每一次排便,依旧会看到鲜红的血染满水面,那种无力感折磨着全家人。

所以当医生再次递上毫无线索的检查报告时,徐涛华的妻子再也忍不住了,声音颤抖着吼了出来:“这些报告你们都说正常,可我丈夫每天都在流血啊!一上厕所,马桶全是血,他瘦得整个人都脱了形,走几步都要扶着墙,你们怎么能说没问题啊?”她说着,声音渐渐嘶哑,胸口剧烈起伏,整个人抖得厉害。

徐涛华妻子的情绪像被压抑太久的闸门彻底冲破,哭喊声越来越高:“一个三十来岁的大男人,被病折磨成这样,你们还说检查没发现病因!那是机器有问题,还是你们看不出来?要等到人晕死在厕所里才算有问题吗?!”她猛地把报告单拍在医生面前,泪水混着怒意止不住地涌出,整个病房里回荡着她撕心裂肺的声音。


回顾:32岁男护士反复便血,几次肠镜检查正常,院长一句话揭开真相


面对徐涛华妻子连珠炮般的质问,主治医生沉默良久,神情凝重。他心里清楚,这些检查确实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可病人情况却在一天天恶化。反复便血、面色苍白、体力衰弱,这些症状绝不是空穴来风。医生低声安抚徐涛华的妻子,解释医院会尽全力,可心里同样困惑:常规检查、影像学、病理都走了一遍,为何依旧找不到病灶?这种无力感让他眉头越锁越紧。

就在病房里气氛几近凝固时,门口传来沉稳的脚步声。原来是消化内科的副院长被喧闹声惊动,听说本院的职工反复便血却查不出原因,于是特意过来了解情况。他在疑难消化道出血方面有着三十多年的经验,是全国知名的专家,曾多次处理过不少类似的顽固病例。医护们见到他纷纷让开通道,徐涛华妻子的哭声也逐渐减弱,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沉着冷静、在业内颇具威望的医生身上。

副院长进来后没有寒暄,而是径直接过厚厚一叠资料,迅速翻阅。随着时间轴和关键指标的逐页展开,他的眼神逐渐凝重,停留在几处异常记录上时眉头深深锁住,现场的气氛也随之越发紧绷。十几分钟后,副院长抬起头,目光落在病床上的徐涛华身上,随后语气沉稳地说道:“小徐,你先从头到尾把发作前后的情况按顺序讲清楚——吃了什么、睡得怎样、排便次数、性状、统统都要说出来。特别想想,在便血发生前是否吃过某些特殊食物,或作息、情绪上有什么变化?有没有反复出现的共同规律?”


回顾:32岁男护士反复便血,几次肠镜检查正常,院长一句话揭开真相



徐涛华靠在床头,神情虚弱却努力回忆,断断续续地讲起这些天的经历。听徐涛华说完后,副院长沉默片刻,随即在病历上飞快写下新的检查计划,笔锋凌厉而果断。随后他合上病历本交给护士,声音低沉却不容置疑:“立即安排这几项检查,任何细节都不能遗漏。”

不久检查完成,报告被送到手中。副院长浏览片刻,脸色霎时沉重下来。他快步走到病床前,在徐涛华下腹特定位置轻轻按压。几乎同一瞬间,徐涛华闷哼一声,脸色惨白,整个人弯下腰,冷汗瞬间浸透额头。至此,真正的病因终于浮出了水面——竟是一个长期隐匿、临床上十分常见却又难以发现的病灶!


原来,在副院长的判断下,徐涛华被安排做了结肠镜的深度复查,并联合了全消化道胶囊内镜。这种检查通过吞服一个小型胶囊摄像头,可以连续记录小肠和大肠的图像,弥补常规结肠镜难以触及的盲区。对很多反复便血但常规检查阴性的患者来说,这是发现深层病灶的重要手段。检查过程持续了数小时,医生仔细回看图像,终于在乙状结肠和直肠交界处发现一个隐匿的小息肉,表面糜烂并伴有渗血痕迹。这一发现让整个团队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


回顾:32岁男护士反复便血,几次肠镜检查正常,院长一句话揭开真相


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病变,尤其在长期便秘、饮食纤维缺乏的人群中更容易出现。息肉的表面脆弱,血管分布丰富,一旦受到干硬粪块的摩擦或排便时用力过度,就极易破裂出血。多数小息肉在体检或普通肠镜下并不容易被发现,尤其是位于皱襞背后的微小病灶,往往会被忽略。徐涛华长期便秘,使得息肉表面反复受损,这正是他反复便血的重要原因。


医生对病灶进行了活检,病理结果提示为腺瘤性息肉伴糜烂。腺瘤性息肉是一种需要高度重视的类型,因为它具有一定癌变风险。数据显示,若长期不处理,部分腺瘤性息肉会逐渐演变为结直肠癌。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医生强调对便血不能掉以轻心,不能只当作痔疮看待的原因。徐涛华的情况虽然暂时没有恶变迹象,但反复出血和贫血已经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回顾之前的检查为什么未能发现问题,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B超和CT对消化道黏膜表浅病变不够敏感,只能显示较大的梗阻或深层肿块,对小息肉几乎无能为力。其二,常规结肠镜操作中,若息肉位置较隐蔽,加上肠道准备不充分,很可能被遗漏。徐涛华之前的检查均集中在排查急性炎症和大范围病灶,自然无法解释他反复便血的根源。


回顾:32岁男护士反复便血,几次肠镜检查正常,院长一句话揭开真相



这种情况在临床并不少见。很多患者因为便血就医,结果常规检查无异常,于是被简单归结为痔疮,错过了发现早期病灶的机会。事实上,肠息肉的出血特点常与痔疮相似,表现为鲜红色血液随大便排出,有时甚至滴落入水。区别在于,痔疮多伴有肛门坠胀、疼痛,而息肉通常不痛,只是反复出血。正因如此,便血症状必须经过肠镜才能最终明确。


明确病因后,医生为徐涛华安排了内镜下息肉切除术。通过套扎或高频电切的方式,可以一次性将病灶完整切除,并送病理进一步分析。这类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是目前治疗结肠和直肠息肉的常规方法。术后,徐涛华需要继续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和水分,避免再次形成新的息肉。医生还叮嘱定期复查肠镜,因为腺瘤性息肉容易复发。


徐涛华的经历提醒人们,长期便秘和便血绝不是可以忽视的小问题。结直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而很多患者在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事实上,结直肠癌的发生往往经历了“息肉—腺瘤—癌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能长达十年。若能在息肉阶段及时发现并处理,绝大多数可以避免癌症发生。因此,中老年人群一旦出现反复便血、排便习惯改变或不明原因的贫血,就应当尽早做结肠镜检查,做到早筛查、早干预。

内容资料来源:

[1]崔杰,刘春晓,温志朋,等.如何有效缓解急性腹痛[J].人人健康,2024,(34):48-49.D,

[2]李振辉,王舒华.孩子总喊肚子痛又查不出问题也许是功能性腹痛“作怪”[N].广东科技报,2024-09-20(009). .

[3]臧克海,常玮,李亚娟,等.扎来普隆对光觉、形觉等主观视觉功能的影响[J].空军军医大学学报,2022,43(02):31-35.

(注:《回顾:32岁男护士反复便血,几次肛门镜检查正常,院长一句话揭开真相

》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