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文|潘登峰
国庆假期刚过2天,“高速充电排到60号”“等3小时充1小时”的吐槽就刷爆了社交平台。有人算过一笔账:据预测,今年国庆8天假期,自驾出行将达到18.7亿人次,占出行总量的八成左右。高峰时段,高速公路车流量可能会突破日均7000万辆,其中新能源车有可能会达到1400万辆。而全国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总共才6.6万个,还不到全国充电桩总量的1%。作为常年研究新能源补能的观察者,我得说句实在话:平时看着够用的充电桩,一到节假日高峰就彻底“扛不住”,这本质是场供需的时空博弈。
先说说最直观的现状:充电桩真的不够用,但又不是全不够用。9月30日晚上,从广州回湖北的辰女士在湖南官庄服务区排到49号,等3小时充1小时,光补能就耗了4小时。京哈高速有车主排到60多号,花近4小时才充上电,比正常行驶时间还长。国家电网预测更直接:国庆期间超三分之一的高速服务区充电桩会满负荷运转,沈海、长深这些热门高速的充电桩利用率甚至突破120%。
但反差的是,平时工作日去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常常空着,有些服务区的桩利用率还不到10%。这就形成了尴尬的“拧巴”局面:日常闲置浪费,高峰杯水车薪。1400万辆车集中在9月30日、10月1日出城,10月6日、7日返程,这种“潮汐式”需求砸过来,就算桩再多一倍,也难免排队。
为啥会出现这种矛盾?核心是三个“不匹配”。
首先是供需的时空不匹配。全国充电桩总量已经1734.8万个,但高速服务区的桩占比不足1%,就像把全村的粮食都堆在村口,却不给赶集的人备足干粮。更要命的是分布不均,江苏、浙江、安徽的高速充电量预计创历史新高,而一些中西部路段还在“桩等车”,资源根本转不起来。
其次是设施的能力不匹配。很多人以为桩够多就行,其实功率才是关键。有些服务区看着有12个桩,8个都是60kW的慢充,充半小时才补150公里续航;而河南一些服务区用的华为全液冷超充桩,600kW功率能实现“一杯咖啡满电出发”,效率差了10倍。更气人的是油车占位,不少服务区没装智能地锁,充电位被油车占着,新能源车只能干瞪眼。
最后是规划的节奏不匹配。新能源车高速占比已经接近20%,但很多服务区还是按“油车时代”建的,充电桩只占停车位的5%都不到。交通运输部要求新建服务区充电桩不低于小型客车车位的10%,但老服务区改造要拆建、增容,没个一年半载完不成,自然赶不上新能源车的增长速度。
其实解决办法已经在路上了,只是见效得有个过程。现在各地都在搞“一区一策”,南京沪蓉高速黄栗墅服务区新增了12台120千瓦充电桩,宁波慈城服务区不仅有超充桩,还备了应急储能充电车当“移动充电宝”。湖北交投更实在,一边发“下一站点充电指引卡”分流,一边给排队烦躁的车主发充电抵扣券,也算柔性解决问题。
从长期看,有两个方向挺靠谱。一个是“技术调剂”,领充新能源的柔性直流互联设备能把服务区两端的电力连起来,出城高峰给这边供电,返程高峰给那边,相当于“削峰填谷”;另一个是“空间拓展”,把收费站改造成综合能源站,那里电力基础好、土地富余,还能加光伏和储能,比在服务区挤空间划算多了。
对咱们车主来说,与其抱怨不如多备几招“避堵术”。老司机早就总结出经验:导航别只看“有桩没桩”,要选标注“超充”“实时空闲”的,高德、百度地图现在都能显示排队长度;实在不行就下高速,5公里内的商场、加油站基本都有桩,去年国庆37%的车主这么干,平均少等82分钟;错时充电更关键,避开上午10点、下午3点的高峰,清晨6点到8点去服务区,往往能“包场”。
说到底,高速充电难是新能源车爆发式增长带来的阶段性问题。就像10年前高速加油也要排队,现在每个服务区都有好几台加油机。按照规划,2027年底全国大功率充电设施要突破10万台,再配上智能调度和车网互动技术,未来两年排队现象肯定会缓解。
今年国庆我没在高速排队充电,但看着朋友圈里的吐槽,既理解他们的焦虑,也看到了进步——毕竟5年前高速上还难觅充电桩的影子。新能源车是大势所趋,而充电设施的完善,本就是个“车跑在前、桩跟在后”的追赶过程。下次假期再出发,不妨多做些规划,或许就能避开排队大军,享受电车出行的惬意。(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