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工作上的项目进入了关键阶段,加班成了家常便饭。那天晚上,一直忙到 10 点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家。到家后,简单洗漱一番,洗了个头。头发还没完全吹干,困意就如潮水般涌来,眼皮直打架,眼睛都快睁不开了,实在撑不住,直接倒在床上,秒睡过去。
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脸上,我迷迷糊糊地醒来,却感觉脑袋昏昏沉沉,像是被灌了铅一样沉重。刚想清清嗓子,就发现嗓子干痒,像被什么东西卡住了,时不时还得咳几声。紧接着,鼻子也开始 “作妖”,两个鼻孔就像开启了 “小溪流” 模式,鼻涕止不住地流出来,怎么擦都擦不完。我心里清楚,这下又中招了,肯定是昨晚没吹干头发,着凉感冒了。
我可不想因为这点小感冒就影响工作和生活,赶紧在脑海里搜索起应对的办法。突然,想起爷爷曾经教过我的一个土方子,当时他说这个方法特别管用。说实话,刚开始我对这个方法不太相信,毕竟我一直不太喜欢生姜的味道,那股辛辣味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爷爷说,生姜可是个好东西,性温,能有效去寒去湿,对风寒感冒有很好的疗效。而香油,也就是芝麻油,加热后食用,能在我们的喉咙处形成一道保护膜,减少外界对喉咙的刺激,缓解喉咙的不适。至于白糖,它的甜味刚好可以中和生姜的辣味,让口感变得更容易接受,吃起来香甜微辣。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决定按照爷爷说的方法做。家里正好有食材,我翻出了小生姜、香油和白糖。这里得特别强调一下,一定要用香油,爷爷说猪油、花生油或者豆油都不行,只有香油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
我先把生姜拿出来,仔细一看,这些生姜一个个饱满圆润,表皮带着淡淡的土黄色,还附着一些干燥的泥土,散发着一股清新的植物气息。按照爷爷的叮嘱,生姜不用去皮,因为生姜皮是凉性的,和姜肉一起吃,刚好能中和,这样就不会上火。我打开水龙头,清澈的水流冲洗着生姜,把表面的泥土冲洗干净,水珠顺着生姜的纹路滑落,在案板上溅起小小的水花。
冲洗干净后,我拿起菜刀,把生姜切成均匀的薄片。每切一片,那股辛辣的气味就愈发浓烈,弥漫在空气中,刺激着我的鼻腔。切好姜片后,我把锅放在炉灶上,打开小火,倒入少量的香油。随着温度逐渐升高,香油开始微微冒烟,散发出一股独特的香气。我小心翼翼地把切好的生姜片放入锅中,只听 “滋滋” 几声,生姜片一接触到热油,就开始欢快地 “跳舞”。
我拿着锅铲,轻轻地翻炒着生姜片,让它们受热均匀。在小火的慢慢煎熬下,生姜片的水分逐渐蒸发,原本鲜嫩的颜色变得更深,边缘也开始微微焦黄,散发出一种别样的香味,辛辣中带着一丝香甜。我知道,差不多该出锅了。
我用锅铲把煎好的生姜片夹到碗里,撒上少量的白糖。白糖颗粒在温热的生姜片上慢慢融化,渗透进生姜的纹理中。我趁热赶紧吃了一片,那香甜微辣的味道瞬间在口腔中散开,温暖的感觉从舌尖蔓延到整个身体,胃里暖呼呼的,特别舒服。爷爷说得没错,白糖真的巧妙地中和了生姜的辣味,让我这个不喜欢生姜的人都能接受。
吃完后,我按照爷爷说的,尽量少说话,静静地感受着身体的变化。接下来的几天,我每天都坚持吃 7 片麻油煎生姜,搭配鸡蛋茶或者米汤。神奇的是,仅仅过了三天,嗓子就不再干痒,变得润润的,咳嗽的症状也减轻了许多。鼻子也不再像之前那样 “失控”,“小溪流” 终于止住了,身体也完全舒服了起来。
这次亲身经历,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老一辈人的智慧不容小觑。很多看似不起眼的民间土办法,用一些常见的食材搭配在一起,竟然能发挥出这么大的作用。在这个充满高科技和现代医学的时代,这些传统的土方子依然有着它独特的价值。天气忽冷忽热,特别容易感冒中招,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扰,不妨试试这个方法,说不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