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笺语

春节期间补看了《》,只想说:“古装容易出爆款”的国剧铁律诚不欺我。

这部以唐朝为背景,讲述婚姻不幸的豪门弃妇,转行职业养花人,最终创业成功的电视剧,着实算是让古偶粉们提前过年了。

杨紫和李现的甜蜜二搭,本以为撒糖大于一切,没想到女主搞事业的劲头完全盖过了谈恋爱的花头。看了让人想连夜扛起锄头上山挖花育苗,零帧起手走上种花种草种春风的致富之路。

△(图/《国色芳华》)

而《国色芳华》的实力霸屏,不仅为洛阳文旅带去了泼天流量,也让牡丹花一举夺魁,成了今年的年宵花榜首。

的确,作为助力女主走上人生巅峰的重要道具,牡丹算得上是这部剧的“绝对主角”。既可种植于庭院之中,也可跃然于罗裙之上,推动了剧情发展之余,也成就了还原旧时风貌的生花妙笔。

△(图/《国色芳华》)

昔日,它于宫苑的朱墙金瓦间,独占春日风华,成为皇室贵胄的风雅至爱;而今,它穿过历史的重重帷幕,落入市井街巷,与寻常人家的烟火日常温柔相拥。

人们看这株单生枝顶的奇花是越看越爱,便有了牡丹园里的游人如织,花市里的人头攒动,社交平台上“牡丹开箱视频”“牡丹养护指南”等热词扎堆。

在这波“国花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潮流中,何惟芳的故事已经走向了尾声,但属于牡丹的热闹却才刚刚开始。

说起牡丹,总让人想起李唐。

当年沉香亭畔牡丹盛放,李白和李龟年借花喻人,为杨贵妃写下清平调三首。备受皇家珍视的牡丹,成了文人墨客竞相题咏的对象,从“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的倾世风采,到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全民追捧,一时间,牡丹风头无两,成了盛世大唐的象征之一。

△北京故宫博物院牡丹花盛开。(图/图虫创意)

但历史上有关牡丹的最早记载,却可以追溯至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

“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那时的牡丹,才刚刚和芍药分家自立门户,一身草根山野气。就连在东晋顾恺之所画的《洛神赋图》中闪现,也不过是洛水之畔几株不起眼的野花。因此也成就了《国色芳华》中何惟芳的那句大女主宣言:“众人都以为,牡丹是贵人的专属;却忘记了,它们生于山林,也曾自由地绽放。”

直到南北朝时期,牡丹的美才开始得到赏识。民间开始采集山野之中的牡丹,对其进行人工培育。

牡丹中的“牡”,指代植物雄株,用作花名,有无性繁殖之意。《本草纲目》中明确将其解释为“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其花红色,故谓丹”。由此可见,野生牡丹多为红色,通过人工栽培繁育,才有了如同打翻颜料盘的绚烂色彩。这种人工进化提高了牡丹的观赏性,也为它选秀成功、入驻皇室奠定了基础。

△(图/《国色芳华》)

到了隋朝,迁都洛阳后的隋炀帝在宫城以西圈了两百里地,建造起了以奢靡华美而名震一时的皇家园林。据宋代的《海山记》所书,当时隋炀帝诏令天下,要求将“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单单易州(今河北易县)进贡的牡丹花,就涵盖了“醉妃红、天外黄”,有多达二十四种花色。

到了武则天称帝,牡丹在洛阳城的种植版图进一步扩大。她看家乡西河的不少佛寺道观都种有牡丹,觉得这花花形艳丽又香气馥郁,便命人移植了一些到东都苑。

△(图/图虫创意)

命运的因缘际会,让河北籍和山西籍的牡丹花最终在洛阳交会。虹吸了各地优良基因的洛阳,也成了牡丹育种的重要基地。柳宗元《龙城录》中就提到过一个名为宋单父的洛阳奇人,因能种出各种颜色的牡丹而被唐玄宗召至骊山,“植花万本,色样各不同。内人皆呼为花师,亦幻世之绝艺也。”

欧阳修所著的《洛阳牡丹记》,也详细记录了当时洛阳无人能出其右的牡丹嫁接技艺。“接时须用社后重阳前……花之木去地五七寸许截之,乃接,以泥封裹,用软土拥之,以蒻叶作庵子罩之,不令见风日,唯南向留一小户以达气,至春乃去其覆。”这种民间智慧,放到今天,仍是能让园艺人红心收藏的实用技巧。

洛阳天选之子一般的土壤气候,让牡丹落地生根;而洛阳花农们的精心培育,不仅赋予了牡丹红粉紫黑多种颜色,也让这花开出了荷花、菊花、蔷薇、绣球等多种形态,可谓姹紫嫣红、一花千面。

△(图/《国色芳华》)

欧阳修曾赞牡丹花“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可牡丹并不是洛阳的专属特产。《国色芳华》中所用的牡丹和芍药,虽然有一万多株来自洛阳,但给剧组上分的,还有远在山东的菏泽。

除了充当实景道具的两千多盆牡丹花,剧中惊艳众人、堪称女主财富密码的“琼台玉露”,其原型便来自菏泽百花园在1966年培育而成的一种稀有绿牡丹。

这种牡丹,含苞初绽时花为草绿色,盛放时会逐渐变成淡粉色,最终开成一朵雪白,宛如绿色幕布拉开后显露出的一块无瑕白玉,由此得名“绿幕隐玉”,堪称牡丹花中的百变星君。

△菏泽牡丹。(图/图虫创意)

洛阳和菏泽,分别是唐宋和明清时期的牡丹种植中心,皆因牡丹闻名于世。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今牡丹的身影已遍布东西南北,也有了适应环境进化而成的千般姿态。

比如甘肃临洮的紫斑牡丹,因为生于高原,植株高大,香味浓郁,颜色绚丽,每片花瓣上都有紫红色的斑块;而生于安徽巢湖的杨山牡丹,花瓣雪白薄软,缀以紫红色的蕊心,如凤展羽的扁平花型,较之中原牡丹而言,就显得纤瘦素净多了。

可不管牡丹的颜色花型如何变化,即便是在传入日本、美国之后被数度杂交选育,它那国色天香的姿容和雍容华贵的气度,仍像“生于山野,立于皇廷”的大女主一样,从来未减分毫。

牡丹华丽,但并非华而不实。东汉早期墓葬曾发出土医学简书十枚,其中就有牡丹治疗血瘀病的记载。

牡丹的根皮为中药丹皮,其主要药用成分是丹皮酚,具有抗炎抗菌、解热镇痛的作用,临床应用相当广泛。在缺医少药的古代,牡丹皮曾是活血通淤、平肝清火的万能神药,撑起了《伤寒杂病论》《千金方》中常见方剂的半壁江山;即便是到了现代,由牡丹皮提取制成的丹皮酚,仍在缓解疼痛、过敏等症状时扮演着重要角色。

按照药食同源的传统,牡丹既能上得药房,那么一定也能下得厨房。而把牡丹从花园端上餐桌的,便是那些爱花惜花之人。

△中医药材牡丹皮。(图/图虫创意)

相传在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有位名叫李昊的兵部尚书,每逢谷雨时节牡丹盛放,便会差人连枝摘下,并打包一份牛酥,一同送访亲友。牛酥便是指黄油,由牛奶提炼而成。鲜切花枝自然是用来赏的,而牛酥则是待花瓣凋零之时,用来煎花食用的。

“俟花凋谢,即以酥煎食之,无弃浓艳也。”——不愿让如此浓艳的花朵遭受被遗弃的命运,如此中二的发言让同样惜时又惜食的苏东坡来浅浅翻译一下,便成了《雨中看牡丹》中那句“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明代农学著作《二如亭群芳谱》更是把详尽的做法打在了公屏上:花瓣择去杂质,洗净晾干,在面糊中薄薄地拖上一层,“煎法与玉兰同”。

除了油煎这种让炸物爱好者狂喜的做法,牡丹花瓣还有清淡养生的去处。相传宋高宗的第二任妻子吴皇后“喜清俭,不嗜杀”,经常吃些可以生食的蔬菜,每次吃还会摘些牡丹花瓣一同食用,称得上是吃草养颜潮流的开创者。

而清代名医顾仲所著的养生食谱《养小录》,在油炸和生吃两种极端处理方式间,让牡丹花瓣有了更多的选择,“汤焯可,蜜浸可,肉烩亦可”。

△牡丹饼。(图/图虫创意)

煮汤炒肉,可甜可咸。而做蜜饯的牡丹花,更是大杀四方。相传武则天曾在春赏牡丹时心血来潮,下令宫女将花瓣和米舂碎,制成花糕,由牡丹花制成的便称为牡丹饼。

而牡丹饼也和牡丹花一同传至日本。虽然如今日式牡丹饼的制作方法与中式牡丹饼截然不同,所用原料也与牡丹毫无关系,但春季赏花食用牡丹饼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人红是非多,花红也是如此。

牡丹之乡的争议尚且没能厘清,有关牡丹与梅花等选手的国花之争,同样没有定论。

牡丹问鼎国花,似乎总缺了那么一点机缘。去年,针对“关于以法律形式将牡丹确定为我国国花的建议”复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更是明确表示“因各方意见仍存在较大分歧,难以统一,确定国花的时机尚未成熟”。

虽然迟迟没能等来官方敲章,但在大多数国人心中,牡丹早已是无冕之王。

△(图/《国色芳华》)

2019年,中国花卉协会曾发起过针对国花的民意票选,网络上近八成的选票投给了牡丹。的确,富足安乐的牡丹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前对牡丹“艳丽奔放、不够含蓄”的批判,在今天的语境下,都变成了夸奖。正如《牡丹富贵说》中所言:“富而无骄,非君子而实亦君子者也;其贵也,贵而不挟,非隐逸而实亦隐逸者也。”作为牡丹的国花竞选词,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现实生活中,大红大绿、热热闹闹的牡丹,串联起了诸多美好愿景。1982年,牡丹花被定为洛阳的“市花”。到现在,每年谷雨前后,结合牡丹花期,洛阳都会举办牡丹花会。每逢元宵还会举行牡丹灯会。放在唐朝,这可是热闹程度和过年无异的盛事。就连洛阳水席的头菜牡丹燕菜,即便主要原料是白萝卜,也要借牡丹的花名和花型,图的就是牡丹的寓意和彩头。

△洛阳水席的头菜牡丹燕菜。(图/图虫创意)

因为曾是皇室贵胄们愿意用十年赋税重金购买的名贵花种,如此金身加持让历史上的牡丹少了些许亲和力。可事实上,牡丹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早已通过各类联名,融进了我们的记忆中。

从古至今,牡丹为文人墨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诗词歌赋中,咏唱牡丹的作品不在少数;国画名家笔下的山水花鸟,也多有牡丹的倩影。古人常用“采兰赠药”来形容男女互赠礼物,互表衷情。其中“药”,便指牡丹芍药一类,因此牡丹也成了独属于中国的爱情之花。

不管是明剧《绿牡丹》中以诗传情的灵魂共振,还是昆曲《牡丹亭》里游园惊梦式的浪漫传奇,都以朴素的爱情观,打动过许多人。

△昆曲电影《牡丹亭》。(图/豆瓣)

蒲松龄以香气馥郁的香玉牡丹为原型,创作了《聊斋志异》中的经典名篇《香玉》。故事中,白牡丹幻化成人,与书生黄生相恋。黄生死后,灵魂化作的牡丹花芽不幸被伐,相伴一生的白牡丹悲痛殉情。多情又通人性的香玉,用想象填补了牡丹的另一面。原来雍容华贵的皮囊,也可以生出至情至性的灵魂。

“貌正心荏,茎节叶蕊,耸抑检旷,有刚克柔克态”。作为一株植物,牡丹有让人赏心悦目的神采,也有饱腹治病的实在;作为一种符号,它承载着大唐盛世的辉煌历史,也传递着爱己爱人的绵绵情意。如此牡丹,谁能不爱?

编辑:萧奉;校对:遇见;排版:Kyla

九行定制红包封面限时发放中

点击下方卡片前往九行Travel

回复关键词“蛇拿九稳”领取

“你喜欢牡丹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