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世,草生一春。来如风雨,去似微尘。——《增广贤文》
走在街上,倘若你看到一个有着高鼻梁、湛蓝的眼睛、眼窝深陷、一头白色头发的高大的男人,你一定会以为他是个外国人。一位叫做李忆祖的中国人就常常遇上这样的问题,这也是他最怕遇到的问题,每当别人叫他外国人,他总是会立刻解释道:“我不是外国人,我是外裔中国人!”
1938年,李忆祖出生于中国天津,他的父母都不是中国人。出生不久之后,他便被亲生父母遗弃在了中国,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小孩在中国这片大地上无依无靠,这时,李忆祖的养父母发现了他,并且看着这个可爱的小孩,心生怜爱,便把他收养回家,并且给他取名为李忆祖。其实从这个名字我们可以看出李忆祖养父母们的善良,他们还是希望李忆祖能够记得自己原来来自哪里,不要忘记自己究竟来自哪里。
虽然李忆祖并不是自己的小孩,可是李忆祖的养父养母却把他当作自己的亲生小孩对待,从来都不愿亏待他。当时有一对外国夫妇曾经表示愿意收养李忆祖,可是这时李忆祖的养父母早就把他当作了自己的孩子,不愿意与他分开,于是拒绝了外国夫妇的提议。
李忆祖就在养父母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着,虽然自己是一个外裔中国小孩,可是李忆祖仿佛天生就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他不仅操着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而且还很喜欢阅读中国武侠小说,喜欢里面的壮志豪情与美妙意境。
养父母很注重对于李忆祖的培养,李忆祖自己也很争气,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北京地质学院,选择了地质学专业。
李忆祖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北京工作,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这简直是登上了人生巅峰,是很多人梦想中的事情。可是李忆祖最终却没有选择留在北京,养父母虽然觉得有些可惜,可是却还是支持李忆祖的决定。
李忆祖或许认为,既然是学的地质学,就应该去实地考察,而不是整天在写字楼中穿梭。于是他远离了家乡,来到了遥远的新疆。与李忆祖从小的生活环境相比,新疆的条件着实不太好,可是李忆祖却毫不在意。
最初到新疆的时候,李忆祖被分配到一支地质队,从事煤田地质的普查工作,车辆能够通行的时候他就乘着车穿行在野外,车辆无法同行时,他就用双脚丈量土地,日子虽然过的辛苦,可是李忆祖却十分快乐。从事地质考察工作的二十多年里,李忆祖将天山都跑了个遍,还曾经到达了5000多米海拔的西藏阿里地区。
到了80年代,李忆祖被调到了乌鲁木齐当校长,也是从此开始,李忆祖开始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忆祖退休之后,原本终于可以好好休息,可是他却闲不下来。在新疆,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教育水平都要相对落后,李忆祖十分关注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他知道,只有好好培养下一代,国家才更有希望。于是,李忆祖从一个地质学家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讲师,开始义务的教授孩子们知识。
在新疆的课堂上并没有那么多的教学设备,很多时候李忆祖想要给学生们演示,可是都拿不出演示仪器来,于是李忆祖想到了一个方法:变废为宝。那些扔在角落的废弃的易拉罐、磁铁都被李忆祖拿起来再次利用,成为了极好的教学工具,在李忆祖生动的讲解下,孩子们对于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原来死沉沉的课堂也开始活跃起来。
虽然李忆祖的专业是地质学,可是在讲课的时候,李忆祖却并不拘泥于地质学的知识,而是多方面涉及。在教学的9年时间里,李忆祖每天的生活几乎被上课、备课所填满,为了服务更多的孩子,他开始亲自进入社区、基层,北疆、南疆几乎被李忆祖走了个遍,据统计,9年里,李忆祖义务讲课多达五百三十多场,听课的人数甚至高达27万人。
人的生命虽然有限,可是求知却是永无止境的,李忆祖希望能够把自己的毕生所学都教给孩子们。
李忆祖几乎将自己一半的生命都献给了新疆这片辽阔的大地,最初来到新疆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而四十多年过去,他已经成了一个经过岁月蹉跎的老人,只是,越在新疆生活,他便越爱新疆这片土地。对于他而言,哪儿都比不上新疆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