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朝鲜是如何看待中国人的?看看华人在朝鲜的待遇,就一清二楚了
5337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先把结论说清。朝鲜看中国,不是一味热,也不是一味冷。它把友好放在台面,把距离放在制度里,最明显的证据就藏在华侨的生活里。
“面子热、里子稳、核心隔离”
在新义州的早市,能听到山东口音的吆喝。卖的是馒头、辣白菜、牙刷。摊主拿的是外国人证,孩子去本地学校,生病进同一家医院。边上有人问价手机壳,问完又压低嗓子,怕惹麻烦。
时间的纹路
追根很长,但近代有个门口。清军入朝平乱后,跟着来的商贩没走,山东人过黄海找饭吃。先开小馆子,卖蒸饺,后做建筑和供货。平壤、义州慢慢有了华人街,熟人社会就这样搭出来。
排华也不是没来过。三十年代的万宝山,店铺挨砸,人走散。有人返回大陆,有人留下。战后又打仗,北边安稳一点,成家的,做生意的,就在那边扎了根。
到了现在,身份有点尴尬。不是本地公民,又不是普通外人。多数城市里,孩子能进公办学校,学费不另收;看病走统一系统;成家能分房,按单位排。不是样子货,都是写在纸上的。
他们手里的证是外国人证。组织学习不参加,党也不让入,军队更不可能。每周开会的时间,他们去照店、去送货。旁边的邻居知道,也习惯了,但制度的界线一直在。
信息这块更敏感。收音机他们能用,但不会在朝鲜人面前调外台。电视机的调谐封得严,谁都心知肚明。有些消息靠亲戚,靠口袋里的小纸条,比网络慢,但比广播快。
钱的事要直说。他们更容易拿到边贸许可,有丹东的亲戚,路熟、嘴熟,货就过来了。从衣服到电器,再到方便面,都是桥梁的货。生活好一点,很正常,不用装。
“在福利上接近,在政治上抽离,在经济上放手”
边界与桥梁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因为要稳。朝鲜走的是自立的路,靠自己,守自己的秩序。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节奏不一样,街景不一样,收入也不一样。比较一来,人心会晃,制度就要先打桩。
看过纪录片的人会说中国真亮,房子高,地铁快。私下问你手机多少钱,衣服哪买。问完又收住,知道自己那边的规矩不改。华侨在中间,说得懂两边的话,也能把火线隔开。
基层干部的心思不难猜。一边是纪律,一边是口粮和外汇。让华侨去做桥,不进核心,能把货和消息带进来,又不把组织带乱。这是权衡,不是戏。
“友好是真心的,防火墙也是实打实的”
也有不那么体面的事。有的华侨比邻居富,穿得新,家里有两台电视。也有靠小馆子支撑的,旺季赚,淡季捱。有年头粮食紧,大家一起排队领配给。他们不在天上,也不在地下,就在这条街里。
别把他们想成一个样。有人做五金,有人跑车,有人管文具批发。有的孩子更早摸到互联网,有的孩子还在用旧教材。差距有,但不是壁垒。日子是细碎的,不是口号。
拿中国和朝鲜做个对比。中国讲市场,讲开放,讲效率。朝鲜讲自立,讲秩序,讲控制。两条路相互看见,但不互相复制。合作就挑能落地的环节,不要指望改变对方的骨架。
“朝鲜需要中国,但更需要自己可控的节奏”
对中国的游客和公司,这里有几条有用的办法。别拿国内的节奏去压那边的办事速度,文件要齐,话要简短。在公开场合不要播外台,不要随便拍人。要谈货,就找有资质的华侨做牵线,流程会短很多。
今年关系热,说话更密,通关更顺,边贸看起来好了点。华侨可能拿到更多便利,办证快一些,往来稳一些。但政治边界不会松,该不参加的会,还是不参加;该隔开的组织,还是隔开。
别把态度想得太直。朝鲜尊重中国的分量,也在意自己的底线。华侨就是那条有温度的线,能把两边拉近,又不让哪边越界。看懂这条线,再谈别的事,心里就稳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