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这个名字在中国工程史上几乎无人不知。他因主持建设钱塘江大桥、推动国内桥梁和土木事业发展而享有极高声望。可鲜为人知的是,光环之外,他的家庭生活曾陷入难以调和的矛盾,晚年不仅未能安享天伦,反而背负了长久的愧疚与孤独。
有意思的是,提及茅以升,人们常常下意识只记住他身为工程师的成就,却很少关心他在家庭关系里的得与失。他的感情经历甚至可以说成一出不断反转的人性剧——其中牵扯着自我理想、传统道德、亲情、爱情,以及无法抵御的人心软弱。
早在青年时期,茅以升就读于私塾与新式学堂,受西方思想熏陶。他本人对“父母之命”一类的包办婚姻极其反感,但迫于家族面子和亲情压力,最终还是和祖父指定的戴传惠成婚。二人起初并无深厚感情,可在共同生活和长期陪伴中,慢慢建立起了真正的默契与依赖。他们育有六名子女,其中长子茅于越更是被茅以升寄予厚望。戴传惠作为传统贤妻,把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无论丈夫求学留洋还是辛苦工作,她始终是家中的定海神针。
茅以升曾赴美进修,获得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再取卡耐基理工博士。他留学三年,戴传惠则在上海家中独守每一个日出日落。两人通过书信交流情感,戴传惠甚至会把近照寄给远方丈夫,茅以升收到后小心翼翼复印几份,随身携带。某封家书中,她引用唐诗表达思念,让人读后唏嘘不已。那段远隔重洋的日子,无论对谁,都是无尽煎熬。
归国后,茅以升带着妻儿走南闯北,他在高校和政府部门都任过要职,又因天灾自责辞去水利局长,始终对家庭有愧疚。戴传惠不仅要照料六个子女,还面对公婆、家务、丈夫长年奔波缺席的重担,结果常年积劳成疾,加上心理压力,曾患抑郁症。茅以升对此怀有深深的歉疚,回归学界后,尝试多陪伴妻子,生活才略有转机。
而真正埋下隐患、导致家庭最终破裂的,却是在1946年,茅以升调往上海后结识权桂云这一事件。
历史资料(参考中国桥梁网、新华网相关资料)显示,权桂云在当时刚刚二十一岁,正值青春年华,在上海一次聚会中被介绍给年近五旬的茅以升。尽管他明知一夫一妻已经成为社会主流伦理,最初甚至还坚决拒绝过,但权桂云对茅以升的才气着迷,主动展开追求。俗话说“女追男隔层纱”,两人很快秘密同居,并育有一位女儿。尽管家中已有戴传惠,茅以升一边对妻子隐瞒真相,一边给权桂云母女经济扶持,从未考虑丢弃原配。权桂云对这个结果十分不满,她想让茅以升扶正自己,最终甚至直接上门找戴传惠离婚。
包办婚姻在那个时代其实司空见惯,茅以升父母与戴传惠父母本就是至交,早年定下婚约时皆以为皆大欢喜。可现实却充满变数。戴传惠不仅要忍受丈夫远行、家中琐事繁多,还在中年后面对丈夫背叛,她选择隐忍沉默。知情后并没有大吵大闹,而是默默承受。1978年《中国妇女报》回顾茅以升家事时,曾提及戴传惠晚年重度抑郁,原因正是丈夫情感不忠。她对茅以升所做唯一的“控诉”不过是那句:“算了,她也不容易。”表面大度包容,内心却已千疮百孔。
权桂云的到来并未改善任何人的处境。戴传惠去世后,茅以升曾有过极大动摇——他想扶正式进小家,但却遭到所有子女前所未有的坚决反对。尤其是长子茅于越公开与父亲决裂,放下狠话:“有她没我!”一度威胁断绝父子关系。
据《钱塘江大桥人物志》和新京报2022年相关报道,茅以升因情感纠葛与子女彻底疏远。几个孩子中,有的选择永久移居海外,有的毕业后长期不与父亲联系。即使回国探亲,也坚决不进家门,只借住宾馆。茅以升想要重拾亲情,已无可能。
这种家庭悲剧在中国社会并非孤例。工程师的身份、社会声誉并不能赋予人额外的生活能力,反倒常常被事业拖累,对身边人的亏欠也随年深日久越陷越深。从互联网检索的大量现代家庭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长期、反复的信任失衡是家庭成员患抑郁甚至彻底决裂的主要诱因之一。
而在那漫长的晚年里,茅以升始终没能从愧疚中走出。他的精神逐渐衰退,晚年患上阿尔兹海默症,记忆迷乱时,反复念叨的只有戴传惠的名字。据家族后人接受媒体访谈时回忆,弥留之际茅以升最渴望见到的,是那几个与自己有血缘却已失和的子女。无奈他们未能归来。茅玉麟(权桂云所生之女)不得不帮他伪造子女的家书,让老人含泪离世。
**最终,无论茅以升当初多么风光,他最亲的人都没能在他身边陪他走完最后一程。这或许比任何失败都更令人唏嘘。**
事后,权桂云虽未能成为茅家女主人,其本人也郁郁而终,母女二人在茅家始终地位尴尬,甚至在亲属归来时只能被动避让。
网络关于茅以升家庭悲剧的讨论中,有人同情戴传惠隐忍无助,有人谴责茅以升的优柔寡断与情感失守,还有人指出,权桂云背后所折射的是女性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情感伦理夹缝中的挣扎。其实三人都没有真正的幸福。利益交错、情感挤压,最后都抑郁寡欢、心力交瘁。
值得一提的是,茅家后代中的学者曾在《百年家书》一书中反思家庭关系,坦言“亲情的裂痕有时比时代的苦难更难愈合”。这不仅仅是茅家独有的伤痛,也让今人在面对传统与现代、事业与家庭的选择时多了份清醒的参考。
综合来看,茅以升的家庭演变,实际上浓缩了动荡年代无数知识分子家庭的困境。理想与现实在狭窄的生活中不断拉扯,聪明人也会重蹈覆辙,情感问题并不会因学历高、地位显赫而自动消解,甚至有时更为突出。感情的裂口一旦产生,即使努力缝合,也难免留下长久的疤痕。
至于茅以升晚年那句反复低语的“我对不起你”,大抵是所有他人无法弥补的空白。
**所以,传世桥梁虽能横跨江河,情感的断裂却不易修补。**
或许,世间最难承受的惩罚,不是外人的审判,而是最亲密之人的失望与疏远。您怎么看待茅以升的家庭选择?传统与感情冲突时,究竟该如何走出自己的路?欢迎留言分享您的思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