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生肖里,蛇是龙的小弟,紧跟在龙的后面。属蛇的人每每把自己的属相说成“小龙”,意思是,蛇与龙沾亲带故。

北京的地名里,蛰伏着形形色色的蛇。有白蛇,如白蛇洼、白蛇村;有青蛇,如青蛇岭;有大蛇,如蟒山;有小蛇,如蛐蛇梁;有蛇鱼,如蛇鱼川;有想象中的蛇,如响蛇岭、蛇水湾和银蛇谷。这些有形或无形的蛇出现在北京的地名里,使那些地名活色生香。

北京的地名里,竟然有这么多“蛇”
蟒山 新华社

村名中有白蛇青蛇

在海淀区上庄镇,有一个叫做白水洼的古村落,它原来的名称是“白蛇洼”。该村形成于元代,附近多蛇,又多水灾。当地人认为,水患为白蛇闹水所致,便将此地称作白蛇洼。据《昌平掌故》记载:“白蛇洼以蛇群居之而得名,村人忌蛇之体态,故谐音为白曹洼。”白曹洼东邻古村梅所屯,后来又改称白索洼。清康熙年间,改称白水洼,沿用至今。

古时候,村中建有寺庙,意在镇水镇蛇。据《昌平外志》记载:“三教寺在白水洼,有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石幢。”石幢即石经幢,石质为汉白玉,七角八面,每面雕有佛像,并刻有“不空成就佛”、“广目天王”等铭文,是北京地区元代佛教的一个缩影。

白水洼路东边有一座皮影文化城,我在那里游走时,曾看到一块白底黑字的长方形标牌,上面的几行文字是《白梅古驿》的简单介绍。白,即白水洼;梅,即梅所屯。历史上,白水洼村与梅所屯村经常有商贾往来,乡间小路与京西古商道相连,附近还有一座驿站——白梅驿站。除了熙来攘往的商家驮队,皮影戏班也经常到此地演出。正因如此,当时的白水洼繁荣富裕。在神话传说里,白蛇给人带来祸患,也带来福祉。那么,白水洼人的福祉是否与白蛇有关呢?

在昌平区百善镇,也有一个与白蛇有关的古村,曾用名白蛇村。明朝初年,该村因军屯而成立,称作白石屯。后来,人员渐渐多元化,遂改称白石村。到了清朝末年,村西白石山上经常有白蛇出没,村名又改成了白蛇村。1915年,一条新修的马路穿村而过。这条路为村民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在修路过程中,也使一些村民的利益受损。好在那些村民深明大义,顾全大局,没有斤斤计较。修路人造福一方,是善举;村民全力配合,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同样是善举。于是,白蛇村改称百善村,沿用至今。

那条路修通后,百善村百业兴旺,有人务农,有人经商,有人当兵,有人从政,有人进厂做工,有人教书育人。村里有5条街,70多眼水井,店铺林立,生意兴隆。此外,还有6座寺庙、1座祠堂和1个大戏台。这种空前繁荣的景象,当然不是白蛇的法术带来的,而是得益于民风的淳朴和村民的诚信善良。

在怀柔区雁栖镇,有个古村叫做青蛇岭。据《怀柔县地名志》记载:“清末成村,因村旁有青色岩石,宽约1米,顺山而下,形似蛇,故名。”该村位于雁栖河东岸台地,只有几户人家,因交通极其不便,村民逐渐搬迁到附近的石片村。如今,青蛇岭村只剩下一个地名。

白蛇与青蛇以外,还有一个古村的名称中带有“蛇”字,它就是密云区冯家峪镇的蛐蛇梁。那是一个只有2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每到阴雨天,村子的黄色渣土里便大量生长蛐蛇,因而得名。但这种蛇放在这篇文字里,似乎有点牵强,因为所谓蛐蛇,其实就是蚯蚓。

山水名称中有异蛇

在京西群山深处,有个地方叫响蛇岭,那是黄草梁上的一道山岭。这个地名可以从“形”与“声”两个维度理解。海拔1500多米的响蛇岭在群山之巅蜿蜒数里,有如一条大蛇,这是“形”;到了冬季,西北风呼啸而过,仿佛大蛇在嘶鸣,这是“声”。于是,当地人顺理成章地将其称作响蛇岭。

如果探究更深层的缘由,就不得不说响蛇岭所在的位置。从前,黄草梁是北京西郊通往河北怀来、涿鹿、宣化,进而通向塞外的一条交通要道。作为边关要塞,秦灭燕,金灭辽,皆经此道。元朝时,黄草梁上建有天津关,重兵把守。到了明朝,蒙古骑兵经常由此道袭扰京城。于是,明万历三年(1575年),朝廷在黄草梁修筑了一道长城,城墙上还有7座高大的敌台。明长城京西段敌台最密集的地方,就是黄草梁。那道山岭之所以被称作响蛇岭,也许与黄草梁的军事色彩有关。

在密云区西北部,有一条流经石城镇的季节河,那是白河的一条支流,名曰蛇鱼川。据《密云县地名志》记载:“蛇鱼川发源于石城镇北段的山神庙一带, 屈曲东南流, 经转山子、西湾子等村, 于赶河厂村东北入密云水库, 中段穿过长城关口, 长13.4公里。”

所谓蛇鱼,就是外形像蛇的一种鱼,如黄鳝、白鳝、青鳝、鳗鱼、鳗鲡鱼等,蛇鱼川里的蛇鱼以黄鳝为主。这种鱼除了外观像蛇,狡猾的藏身术也像。它们从不轻信钓钩上的诱饵,所以你很难把它们钓上来。当然,这与它们的生活习性有关。它们喜欢呆在河水底层,那是钓钩难以抵达的地方。安于底层现状,使它们躲过了许多危险。如遇撒网,它们沉得更低,甚至将身体紧贴河底。有经验的村民常用一种特殊方法捕捞蛇鱼——在河边筑一道小坝,将一根凿空的圆木吸水筒放入坝中,并在入口处安装倒刺,然后用一块大石头压住。蛇鱼随水流进入吸筒后,再也无法游出,于是被捕获。京剧《智取威虎山》里有一句台词:“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套用此语,蛇鱼再狡猾,也斗不过手段高明的捕捞者。

在平谷区东北部长城脚下,有一座黄松峪水库,水库下游有一条小河,名曰蛇水湾。因为那条小河弯弯曲曲,回转十几道湾,蜿蜒如蛇,当地人便依其形态,取了这个有趣的名字。后来,有人觉得“蛇”字不雅,改为水库东干渠。这样,增强了准确性,却少了趣味。

延庆区北部的银蛇谷,原来是一条季节河,属于白河的一条支流。后来,水源干涸,成了一条沟。因为海拔高,冬季大量积雪,而这条沟的阴坡几乎见不到阳光。积雪难以融化,望之如银蛇。于是,便有了“银蛇谷”这个诗情画意的名字。

蟒蛇被斩留下山名

在昌平区十三陵水库东侧,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山,名曰蟒山。蟒是体型庞大的蛇,是蛇类中的巨无霸,体长可达六米。依托蟒山修建的公园,叫做蟒山国家森林公园。站在这座公园的门前,褐色石壁上那行褪色的红字使我想到蛇蜕。蛇蜕是蛇们成长的标志,每蜕一次皮,它们就长大一些。草蛇蜕皮,蟒蛇也一样。

从公园的观景塔朝西北方向眺望,可以望见十三陵水库的粼粼波光。蟒山山顶有人工天池,是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蓄水量达400万立方米。蟒山观景塔与天池相望,是砖木结构的7层古塔,高37米,外五层,内六层,仿明建筑,有3666块条石铺就的登山台阶直通塔下。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在天寿山南麓修建的长陵、康陵、定陵等十三座帝王陵墓。据说,皇陵选址时,更多地考虑了“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因素,白虎是指如今的虎峪,而青龙则指蟒山。

北京的地名里,竟然有这么多“蛇”
蟒山

蟒山这个名称,源于一个关于蟒蛇的传说。相传,元末明初,昌平北山有一条巨大的蟒蛇出没,附近山民深受其害。明成祖朱棣派人勘察陵址时,发现了这条巨蟒,并下令铲除。有个叫伯哈智的阿拉伯传教士自告奋勇,穿上一身镶着尖刀的牛皮装,手持利刃走向巨蟒。当他被巨蟒吸入腹中后,以利刃破腹而出。巨蟒被杀死了,伯哈智也因伤势过重而离世。这个故事有点神话的意味,但在明朝历史上,伯哈智确有其人。在距离蟒山森林公园不远的南邵乡何营村,我找到了伯哈智的墓地。

占地10余亩的墓园里,古柏成林。守墓的张先生说,以前柏树更多,现在仅存66棵,都是一级古树,树龄大约五百多年。墓园大门内的石碑上刻着“何营村伯哈智墓”,标明为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石碑背面是伯哈智的简单介绍——他于明朝洪武初年来到中国,明太祖曾封他在朝廷做官。洪武末年,伯哈智在昌平传教讲学,去世后葬于蟒山前。至于伯哈智斩杀巨蟒的事迹,石碑上没有记载。

蟒山森林公园林木茂密,曾是机关团体及企事业单位的义务植树基地。有人说,因为这里的山势逶迤如蟒蛇,所以叫蟒山。也有人说,被伯哈智斩杀的那条蟒蛇化身为山脉,故称蟒山。前者理性,后者浪漫。在浪漫者看来,蟒山是一个凄美的神话,写尽了秋月春风。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 岳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