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的这种 “挑剔”和“苛刻”,也是源于对名校的特殊信任。
北京大学本科录取通知书中的两处表述被指存在语句问题。图/湖北经视直播截图
文 | 辛河
近日,北京大学本科录取通知书中的两处表述被指存在语句问题,引发网络关注。
网友指出的第一处问题为录取通知书中的“我校决定录取你入xx学院(系)专业学习”。该网友认为,此句存在“句式杂糅”问题,建议修改为“我校决定录取你为xx学院(系)专业学生”。第二处争议语句为“请你准时于二〇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网友指出其存在“语序不当”和“用词不当”,表述应调整为“请你于二〇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按时到校报到”。
据极目新闻记者搜索发现,相关表述至少在近五年间未作调整,且其核心句式“请你准时于x年x月x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的表述,在1995年的通知书上即已出现,与当前格式相同。这表明引发争议的核心句式至少在本科通知书中已沿用近三十年。对此,校方回应将研究改进。
北大本科录取通知书中的两处表述受到网友质疑,正如学者所言,该表述存在不够简洁通顺的问题,但其是否属“用词不当”仍值得商榷。不过,更有意思的是,为何这一纸通知书沿用了30年,到如今才被网友质疑?
三十年前,当学子捧着北大录取通知书,看到“请你准时于x年x月x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的表述时,可能不会纠结其通知书的语句是否完美。这张纸,承载的是成功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
彼时,公众更关注大学“能否考上”,而非 “通知书如何表达”。这种功能优先,也让传统通知书的表述得以延续多年。
长期以来,录取通知书的核心功能就是 “告知”,简洁明了地传递报到信息便完成了使命。这种表达方式,也反映出教育主体之间单向度的关系——大学是录取者,学生是接受者。
但,世易时移,30年后,今天的录取通知书,已超越单纯的信息告知功能,其被赋予了更多涵义。
与此呼应,近年来,高校在录取通知书上各显神通。清华大学的立体校门通知书匠心独运,陕西师范大学仍由数十位教师以毛笔手写通知书传递人文温度,中国人民大学的“时光胶囊”和书灯礼盒通知书充满历史与人文的厚重感……
这些创意受到了舆论的称赞,也成为大学展示自身形象和输出文化气质的窗口。社会公众也以更高标准,审视其语言表达、设计理念乃至情感传递。
然而,在各高校比拼录取通知书创意“争奇斗艳”的同时,人们却屡次在通知书中发现了错别字等低级错误。
平心而论,相较于一些高校因出现错别字等低级错误而“翻车”的录取通知书而言,北大本科录取通知书中的两处表述虽引起争议,但并不是语病或差错。
不过,人们对北大本科录取书的“吹毛求疵”也情有可原。这是因为,北大作为我国顶尖高等学府,其一举一动都具标杆意义,备受公众瞩目。网友指出的该表述问题,虽非语病,但公众对北大的期待,本就包含对文字细节和人文精神的高水准追求。
而网友的这种 “挑剔”和“苛刻”,看似吹毛求疵,却也是源于对名校的特殊信任。正所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北大之所以为北大,人们相信其不仅能通过治学传授知识,也应在文书质量和文字表达等细节上展现人文素养与学术严谨,体现出类拔萃的“北大水平”。
从这个维度看,这一“语病”争议在30年后浮出水面,也说明虽然大学教育普及度在提高,一些名校在“祛魅”,但公众仍然对顶尖学府抱有高期待:既要有顶尖的学术实力,也要有经得起检视的细节表达;既要致“传道授业”之广大,也要尽“通知文书”之精微。
而从更深层的角度来看,这场争议也反映了公众话语权的提升。过去,大学录取通知书被视为 “权威文本”,学生被动接受。如今,随着教育普及和网络发展,人们能以平等姿态参与围观和讨论。
这种讨论和参与本身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而细节的完善和精益求精,有助于让录取通知书这一特殊载体,更好地连接大学与学子。
北大回应称“研究改进” ,这也展现了名校应有的胸怀与自省,以及教育机构对公众期待的积极回应。
沿用30年的北大录取通知书,现在忽然有了网友热议的“问题”,既是观察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变迁的一个“标本”,同时也可以成为公众和高校积极互动进而促进教育进步的契机。
撰稿 / 辛河(媒体人)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张彦君
欢迎投稿: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