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术过程中难以使用止血带,加之髋关节区域的肌肉组织、血液供应相对丰富,难以避免的出血是临床医生普遍担心的一个问题。
失血过多可导致术后贫血、输血需求、住院时间延长和相关并发症,据估计,原发性 THA 期间的平均失血量可能在 1000 至 2000ml 之间,高达 37%的患者术后需接受输血治疗。
世界各地血库日益紧张,临床上也一直在积极寻找各种控制出血的方法来减少 THA 围手术期大量失血,止血药物就是其中之一。
氨甲环酸凭借高效的止血效果,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手术中,而中医药通过益气补血等方法在改善术后贫血方面也取得了极大的疗效。
隐性失血的中医病机
中医并没有专门定义隐性失血,但考虑其多见与骨折等创伤后,也当属于血证范畴。而“血证”之名最早出自《医学正传》,当各种原因导致脉络损伤或血液妄行时,就会引起血液溢出脉外而形成血证。
我国古代,就对出血有较深的研究,外感热邪、饮食不洁、情志伤肝、劳倦过度、久病体弱皆可导致出血,《景岳全书》则是将血证病机归为“火盛”及“气虚”,书中曰“血本阴精……”
隐性失血虽属于血证,但在病因病机上并不完全与之一致,《医林改错》指出“气虚血必瘀”,隐性失血多见于骨折等损伤后。
患者多因出血表现为气血两虚症状,不循行脉道的离经之血易形成瘀血,而血的运行与气的推动功能息息相关,气虚推动无力则血行不畅,加重了瘀血的形成。
国内有学者采用益气活血汤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发现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隐性失血。临床上多认为隐性失血的病因病机与气血两虚兼夹瘀相关,采用气血双补的方法能一定程度预防隐性失血。
隐性失血的中医药防治
针对气血两虚夹瘀的病因病机,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各类骨折术后隐性失血等方面,已经取得不错的效果。对 84 例老年骨折术后患者进行研究,对照组予以基础营养支持治疗,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十全大补汤治疗。
为了研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化瘀止血方口服,结果发现中药联合组不仅在 1 周后的血红蛋白、凝血功能均优于对照组,且术后1 个月和 3 个月的膝关节 HSS 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在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采用气血双补法观察患者隐性失血量,他们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八珍汤加味口服,发现联合八珍汤加味后不仅能减少患者隐性失血、总失血量,还能减轻患者疼痛,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将院内制剂“补血扶正方”予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服用,他们发现 1 周后中药补血调血的作用开始明显起效。
合理运用补益气血经典中药方,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辩证加减,对防治隐性失血十分有效62股骨颈骨折属于中医骨折范畴,而骨折这一病名最早出自唐代王焘《外台秘要》。
外因主要受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影响:当发生在外来暴力直接作用髋部时,如打伤、压伤、枪伤、炸伤及撞击伤等,此时股骨颈多为粉碎性骨折,骨折处常伴有较重的软组织损伤。
间接暴力则包括传达暴力、扭转暴力等,如老年人下楼梯或步行时不慎滑倒,暴力由足部经下肢传达至股骨引起的股骨颈骨折,此时骨断端多呈现螺旋形,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较轻。
内因主要与年龄及解剖特点有关:青壮年多体格强健、筋骨坚韧,不受强大暴力下并不易发生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细小,处于松质骨与皮质骨交界处,负重量大,老年人有时仅受较轻微的旋转外力便可引起骨折。也有部分是因局部骨肿瘤导致的病理性骨折,这类患者影像学多可见股骨已发生骨膜反应。
中医对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中医治疗主要从内治法、外治法、手法整复及固定、练功活动等四方面进行。
内治法
汤剂是最常见的剂型,是将中药清洗、浸泡后,煎煮一定时间后去渣取汁;丸剂是将药材细粉或提取物用辅料粘合,制成球形的固体制剂;膏剂是将药物煎煮后、去渣浓缩,加入糖或胶类收膏而成的半固体制剂。
骨折应按照三期辨证原则来予中药内服,伤后 1 至 2 周为初期,由于筋骨损伤、血液出离致淤阻脉络,不痛则痛,宜活血化瘀兼消肿止痛,可予桃红四物汤内服。
方中桃仁、红花的中药既能行气又能活血止痛,临证可根据损伤的不同,或重于活血化瘀,或重于行气止痛,或活血行气并重,对经典原方进行加减用药。
3 至 6 周为中期,经治疗及机体自我恢复,此时局部的肿胀及疼痛减轻明显,但骨折仍未愈合,宜以续筋接骨为主,配以活血化瘀辅助治疗,可选用续骨活血汤、橘术四物汤等,方中自然铜、血竭、土鳖虫、骨碎补、续断等中药能极大的帮助骨折端的骨痂形成。
老年人多脾胃虚弱,后期多加以补益脾胃的中药对骨折的恢复疗效更甚。对 160例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研究。
对照组实施骨化三醇、阿仑膦酸钠、钙剂基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仙灵骨葆胶囊、益肾壮骨经验方治疗,联合中成药组患者的骨代谢指标和骨密度值明显更优。
研究发现给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服用加减桃红四物汤,发现能减轻患者炎症、加快功能恢复,有效预防了 DVT 等并发症的发生。
外治法
常见的敷贴药如消瘀止痛药膏、接骨续筋药膏等,药效通过皮肤渗透入皮下、筋膜至骨折断端周围发挥功效。搽擦药是将药物外涂于局部,或配合手法更好的将药效发挥渗透进深部组织,如酊剂类的伤筋药水、正骨水,又如油膏类的跌打万花油、活络油膏等。
而散瘀和伤汤、下肢损伤洗方等熏洗湿敷药则是起到通利关节、消肿止痛之功效,通过蒸煮后熏洗患处疗效颇佳。
热熨药则是常选用一些温通经络的中药组合在一起,加热后敷于患处,对一些颈肩腰腿痛的改善效果显著。而除了传统药物外治外,目前临床上还善用艾灸、针灸、穴位贴敷、耳穴压豆等外治方法对骨折病人护理治疗。
采用中医特色方案联合护理对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研究发现,与常规术后护理相比,中医联合护理能有极大缓解术区疼痛,患者也能在更短的时间下地功能锻炼。
股骨颈骨折病人需制动为主,长期卧床卧床易排便不畅,采用中医特色的耳穴压丸联合艾灸护理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她们发现该方法能有效改善术后患者便秘情况、减轻患者负面情绪,这有助于医患合作。
研究则发现,将活血化瘀类中药组成的七厘散制成小丸,分别贴敷于足三里、丰隆、地机、梁丘、血海等穴位,同时联合足底热敷用于髋部骨折术后的患者,能显著降低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有效预防老年患者术后 DVT。
手法整复及固定
髋部股骨周围肌肉丰厚,股骨颈骨折复位后多需持续固定牵引,期间还需注意牵引方向,预防下肢外翻畸形。
屈髋屈膝法:患者平卧,助手固定患者骨盆,复位者用肘部将患髋及膝屈曲 90°,向上用力牵引的同时内旋外展患肢,纠正短缩、成角畸形,复位后,将患肢轻轻放下,如患肢足部不出现外旋,则多半表明复位成功。牵引复位法:多选用骨牵引,需注意牵引重量。
采用股骨髁上处牵引时,牵引重量一般为患者体重的1/6 至 1/8,维持量为 3 到 5kg。采用胫骨结节处牵引时,牵引重量为 7至 8kg,维持量为 3 到 5kg。固定期间应加强护理,注意预防压疮、坠积性肺炎等长期卧床的并发症。
当归补血汤原方由当归和黄芪组成,简单的两味中药,独特的剂量比例配伍,蕴含中医补气行血理论,臣药黄芪用量倍于君药当归用意有二:一是滋阴补血固里不及,阳气外亡,故重用黄芪补气而专固肌表;二是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重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
其气血双补的效果也被后世称为补益气血“第一方”,现代研究还发现当归补血汤还具有调节免疫、改善纤维化、抗肿瘤、保护肾组织等多种功能。
无论是以其为基础方通过辨证论治进行加减,或是与其它药物联合运用治疗某类疾病,在临床上都已十分常见。
对 110 例肾性贫血患者进行研究发现,与单纯使用左旋卡尼汀治疗相比,当归补血汤联合左旋卡尼汀治疗在降低患者血清BUN、SCr 水平,提高 RBC、HB 和 HCT 方面疗效更佳。
对小鼠动物试验研究发现,当归补血汤中的有效成分能显著提升小鼠骨髓细胞 BFU-E、CFU-MK 和 CFU-GM 的数量,他们认为该方能保护造血系统、减少巨核细胞系 Meg-01 的凋亡。
将加味当归补血汤用于治疗肺癌放疗后的患者,发现服药后第 2 周开始,中药组患者的白细胞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该方能一定程度增强化疗后的机体免疫力,促进身体功能的恢复。
目前中医药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出血方面研究报道并不算多,但在骨科其他手术方面,中医药减少术后出血、加快康复进展方面展现了特有的优势。
骨折手术后,患者多因不可避免的血液丢失表现出面唇淡白、头晕心悸等血虚症状。而中医认为血能载气,随着血液的丢失,气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耗损,因此患者还多伴有神疲乏力等气虚症状。
故手术后患者多以气血两虚为主,治疗上则应选用益气补血中药内服,根据具体辩证论治进行不同的组方选择,为患者制定不同中医药治疗方法。
将 71 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围手术期采用益气活血膏方联合氨甲环酸治疗。
他们还对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服用益气活血膏方能更好的控制血液粘稠度,这可能与该膏方重用补气养血药物黄芪、当归的同时加有活血化瘀的中药有关。
使用“补血扶正方”治疗 36 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该院内制剂是以四物汤和四君子汤为基础,同时加以多种气血双补中药共同组成。
他们发现在术后第一周和第二周,服用中药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值明显升高,对比Harris 评分及 VAS 评分后,他们还发现中药组患者能更早进行更多的下肢功能锻炼,有利于快速康复。
脾胃为后天之本,老年人多脾胃虚弱,采用加味归脾复原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该方则以健脾益气中药为主,加以补血活血等药物。
他们发现联合治疗不仅能有效减少总失血量、隐性失血,还能减少切口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氨甲环酸止血效果广泛,但最佳剂量及给药方式的选择上还需要更多更大样本量的研究供临床医生参考。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中药在改善术后贫血症状方面也具备一定优势,然而中药在剂量和配伍的选择方面仍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今后可在探索中西医联合治疗上加大研究力度,发挥二者各自的优势,为患者综合选取最佳的治疗方式,使患者收益达到最大化。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