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洛阳城,半部古代史。 古都洛阳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不容小觑。 曾经的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晋建都于此,它的存在,曾经影响了各大王朝,也为中国古代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古都的形成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并不存在于以洛阳为重心的伊洛平原。原始族群分居于黄土高原和东部沿海地区,这两大地区是原始族群生活的主要区域。 漫长的时间流逝,以黄土高原为主导的原始族群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走上历史舞台。古代人类的发展,大多都会呈现出一种“傍河而生,沿河发展”的良性态势。 中国古代原始族群也大多沿着黄河流向开始向南进行发展,直抵关中平原,这块平原地带是他们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王朝真正有迹可循的开端。
可既然要追求发展,那些原始族群必然不会居于一隅之地,更多的时候,他们仍然希望能够走出关中平原。 原始社会时期,河流的流淌防线就是给与这些先人最好的发展导向。这个时候,在关中平原地区生活长久的原始族群他们更多的选择,仍旧是以黄河流域为导向。 黄河流域南下到关中平原的东翼,在这里突然转向,东行流淌缓缓进入伊洛平原,进而抵达华北平原,最终流入大海。
这条母亲河,也引领着古代原始族群开始走出关中,缓缓进入伊洛平原,古都洛阳也因原始族群的进入得以迎来了全新的发展。 洛阳城的发展 洛阳之地作为都城,历史久远,现在已经探明的都城遗址有: 夏朝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 这五大都城遗址是目前探知真实存在的五大都城,这些都城的遗址大多盘踞在河岸两侧,傍水兴建。
其中,最为知名的莫过于隋唐遗址,隋唐洛阳古都规模宏大,盛况空前,它的存在不仅奠定了印证了中国历史的辉煌开端,也引领着中国古代建筑迈上了新的高峰。 天下太平,万邦来朝。 泱泱盛唐更是将中国古代文化演艺的淋漓尽致,那个时候,中国古代文化也正式大面积的在东亚、西亚两大区域传播开来。 隋炀帝杨广曾经登极邙山,远眺洛阳,他对洛阳城所在的位置赞不绝口。 “此非龙门耶,自古何故不建都于此?”大臣苏威答道:“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隋大业元年,改营东京城,前直伊阙之口,后依邙山之塞,东出洛水之东,西逾涧水之西,洛水贯其中象河汉也。” 所谓的龙门,其实就是如今的龙门镇,隋唐的洛阳城的中轴线恰好南北贯通,朝着伊水延伸。
地形图上的这两座山阙,正北面对长安城,形成了皇家宫城的天然开口。
龙门镇的南翼则高高屹立着两座山阙,恰好“鱼跃龙门”之感。 伊洛平原的地形 在谈及伊洛平原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看一下伊洛平原的地形:
这片近乎环形的伊洛平原恰好完美的将古都洛阳裹挟其中,成为其天然屏藩。 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形容更为贴切: “府河山控带,形胜甲于天下。武王谓周公:南望三涂三涂山,见嵩县。一云三险涂也,谓虎牢、轘辕、崤渑,北望岳鄙孔颖达曰:太行、恒山之边鄙都邑也。又平阳府赵城县霍山,一名太岳;顾瞻有河,粤瞻洛、伊。此言洛阳形胜之祖也。” 在伊洛平原的外围自西向东分别有邙山、崤山、熊耳山、外方山、嵩山、中条山六大山脉构成了外围屏藩,这些屏藩均非全封闭的山脉,这也直接使得洛阳古都在早期能够成为历代王朝统治中心的真正原因。 这种半封闭半开放的特殊地理格局,让伊洛平原周围的众多山脉在拱卫洛阳古都的同时,又能够贯通和其他地方的联系,加强对于其他地方的控驭能力。 尤其在江淮流域尚未完全开发之际,控驭洛阳一隅之地,足以掌控四方波动势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伊洛平原的东北区域,有着一个巨大的缺口。邙山虽然位于东北区域,可这座山脉的海拔并不算太高,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屏藩作用。
这也是洛阳古都在东北防御方面最大的一个弊端,只不过,这条弊端巧妙的被黄河流域所保护。 黄河流域从洛阳北翼穿过,这条横亘而过的河流恰如其分的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也弥补了洛阳东北的军事短板。 从更大的角度而言,洛阳恰居天下之中,它的四翼同时联结着四个重要的战略区块: 西翼:关中盆地东翼:华北平原南翼:南阳盆地北翼:河东战区
这四个相互独立的战略区块,通过伊洛平原能够完美的将它们联系在一块,而位于天下之中的洛阳,它更能具有强大的联动作用。 面积广阔的华北平原则可以为这座王朝提供足够的战略缓冲地,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华北平原虽然无险可守,可它能够为洛阳军事力量的防守和撤退提供足够多的缓冲时间。
再言之,伊洛平原所在的位置虽然没有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具有优势,可是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进攻退守的绝佳要地。即便以洛阳为重心的河洛盆地陷入敌手,这里仍旧可以选择西退关中,以图再进。
千年都城,它曾经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洛阳城的一生,几乎都和关中平原牢牢捆缚在一起,它们两者之间,更多的时候,是兄弟邦城,也同为王者都城。
两大联动枢纽王城,曾经亲眼目睹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曾亲眼目睹了历代王朝的兴亡。
如今,和平时代的我们也许早已经无法感触到那段深邃,而又无法触手可及的悲怆回忆。
可终究,曾经它们所留下的记忆,它们所见证的历史,已经悄然筑成了华夏大地上不屈的灵魂。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