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

误会

文/成幼殊

人心里的误会,

好像空中尘灰,

混合了猜疑、偏见,

刻刻都在腾飞。

你若为这就哭丧着脸,

满以为是受了冤,

那只有在忧郁中度日,

愉快早避得远远。

你若勉强去解释,

当别人不肯相信你不是,

这只等于执起拂尘挥舞,

更迷糊了事实。

看,天地间哪儿没有灰尘,

你该明白误会处处留存,

省了泪珠儿吧,

洒得去它们不成?

也不要任忧伤如一块铅,

沉重的,又似胶般在心上沾粘,

闭上眼想想,我仍是我,

何惧那灰尘舞满天?

为的是肉眼无法见真心,

谁也难知实情,

误会原是不可免,

你必也曾误会人。

只有鼓起勇气往前走,

让事实证明是与否,

即令误会终不解,

也何苦成天傻发愁?

诗人

成幼殊先生生于1924年,原籍湖南湘乡。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是20世纪40年代活跃于诗坛的女诗人。1946年起在上海、香港、广州当外勤记者。1953年初参加中国外交工作直至离休,曾先后外驻于新德里、纽约、哥本哈根等地。长期坚持诗歌创作,写作生涯绵延六十多年。著有《幸存的一粟》《成幼殊短詩選》《哥本哈根大學》等。81岁高龄时诗集获得鲁迅文学奖诗歌奖。

赏析

成幼殊的这首《误会》,是一首向人们说明道理性诗篇。诗是以意象取胜体裁,苍白无力的说理往往构不成诗。成幼殊是一名获得鲁迅文学奖诗歌的老作者,深谙此道,为什么他用诗歌体裁来为我们展示一个道理呢?这是因为他在诗中抓住了“灰尘”这个意象,用这个意象来比喻“误会”,那么,人们看不到的“误会”也就有了具体外形,人们自然会从“灰尘”的外形中去领悟,去体验,因而,道理也会自然而明。

这首诗篇幅较长,共有七节内容,但归纳起来有三层意思。一是“误会”是“灰尘”,是明喻。“灰尘”在“空中”“刻刻都在腾飞”,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没有必要“为这就哭丧着脸”,“忧郁中度日”,让“愉快避得远远”,这样伤及自己,是很不值得的。

在人们的交往中,哪能没有误会呢?误会就像灰尘一样“处处留存”,什么时候它都存在,看见它存在,看不见它也存在,这是客观事实,不可否认,所以不必“强去解释”,常常有时候会越解释越“迷糊”,解释来解释去,最终也是解释不清,因而就不用去解释。

对于误会,反之而想,自己有时也可能误会了别人,因为交往中,你“无法”用“肉眼”见到别人的“真心”,所以,就容易出现“也曾误会人”。知道这个道理,就不用去管它,让时间证明,让事实落实,“即令误会终不解”,也不要“成天傻发愁”,那是误人又伤己的傻事!

这首诗,特点是抓住灰尘这个意象来喻理,如果把灰尘这个意象去掉,我们还能看出这是一首诗吗?纯粹是一篇说明文。所以说,写诗关键是写出意象,让意象生动感人。但意和象要吻合要统一,二者不能游离,游离便不成意象,更谈不上感人之效。

诗评人

刘树仁,山东宁津人,市作协会员。诗是发现,是创造,每首诗都是在诗人思想土壤里生长出来的灵芝草。诗稿在《诗刊》《中国诗歌网》《文峰书院》《都市头条》《德州朗诵艺术团》《你在我风景中走过》《诗歌学人》等各级文学网络平台发布或在《山东诗歌》等刊物发表,出版诗集《夕阳拾趣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