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是全世界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4000年前的夏朝,那时候是萌芽阶段,等到商朝,便出现了以“贝”为货币的形式,那么问题来了,当年古人用贝壳做货币,为何穷人不多捡点贝壳让自己发财呢?

首先,去捡贝壳的成本太高。在古代,交通并不便利,出远门都算得上是非常不寻常的事情了,一个普通老百姓想出一趟远门,也许要花掉自己大半辈子的积蓄,举个简单的例子,唐朝坐马车大概是50公里100文,若是你携带了很多行李,还得往上加钱,假设马车匀速前进,每天能走大约35公里,30天走1050公里,需要2100文,再加上路上吃喝住,1个月少说得3两银子。

3两银子在唐朝啥概念啊?唐玄宗时期,一斗米只要10文钱,3两银子可以买3000多公斤米,你说出远门贵不贵?即使攒到了钱前往有贝壳的海边,并运回贝壳,也极有可能在路上发生意外,啥饥荒、旱灾等天灾,或者是被打劫、杀掉等人祸,可别贝壳没捡到,自己的小命先搭上了,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冒这个风险。其次,住在海边的人也很难发财。虽然住在海边的人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但他们居住的地方距离内陆发达地区实在太远,再多的钱(贝壳)在他们手里也没地儿花,所以这里的居民经常是提前捡好贝壳,等那些来自中原地区的商人来和他们“交换资源”,也就是以物换物。

与此同时,贝壳并不是捡起来就能当钱花,而是需要进行一定的打磨、钻孔和改造,才能成为货币,而这个打磨改造的方法,也不是普通老百姓说了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古代人民思想淳朴,并不会把“发财暴富”的希望寄托于捡钱上,有那功夫,不如多干干活。

由于当年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海贝的出产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商人们想出了新的方法,用铜来仿制海贝,这便是“铜贝”,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货币从“自然货币”演变为“人工货币”,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有了“人工货币”以后,海贝自然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一个过去。等到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每个诸侯国内都开始铸造自己的货币,比如秦国有圆形方孔钱、齐国有刀币、楚国还创造了一种蚁鼻钱,都颇有创意。

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并且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即“以秦币同天下之币”,用秦国的圆形方孔钱取代其他诸侯国的货币,才结束了中国古代货币一片混乱的情况。经历了4000多年的探索,中国货币已创造70多项世界纪录,真是令人惊叹。参考资料:《中国货币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